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川农学子赴广安社会实践:探寻红色根脉,赋能乡村振兴

2025-08-04 09:20:10   来源:太阳信息网

为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7月3日—10日,四川农业大学“红旗漫卷,绿野生辉”广安红色文化调队深入广安市博物馆、华蓥山景区及周边区域,以实地调研、文化宣讲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重点探索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路径。

博物馆里的红色探寻

7月3日,实践团队抵达广安市博物馆,正式开启实践行程。踏入馆内,序厅主题雕塑展现出广安革命先辈的奋斗姿态,庄重氛围感染着每一位成员。在讲解员引导下,团队成员有序参观历史陈列展区,从广安古代历史积淀,到近代革命浪潮中的英勇抗争,陈列的老照片、文件手稿等珍贵资料,成为解码当地红色历史的“密码”。

参观过程中,一件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关联着广安籍红军战士的故事:长征途中,战士以水壶为战友盛水,即便自身口渴,也优先保障他人,战斗间隙,水壶里的水更是支撑信念的力量。这类真实故事,让红色文物不再冰冷,化作承载热血信仰的载体,成员们认真记录,为后续红色文化传承积累素材。

深度访谈:对话红色文化守护者

团队在博物馆与工作人员展开采访。围绕广安红色历史脉络、乡村振兴等展开交流,系统梳理了这片土地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历程。博物馆研究人员特别提到,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核,不仅是革命胜利的基石,更是当代青年需传承的“精神坐标”。

团队成员就乡村振兴与展陈创新等问题提问,了解到馆内正尝试通过数字化手段还原历史场景。这场访谈让成员们对红色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发展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华蓥山调研:红旅融合的实践样本

7月8日—9日,团队深入广安市华蓥山景区及渠江沿岸乡村调研,重点考察红色文旅与本土产业融合实践。在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通过文献与复原场景,团队系统了解了游击队依托喀斯特溶洞开展游击战的历史,沉浸式投影技术重现的“禄市特支会议”场景,生动传递了红岩精神调研发现,广安正以三大本土基因推动乡村振兴:

渠江航运活化创新:岳池县罗渡古镇依托省级非遗“渠江船工号子”,打造实景演出与古船体验项目,再现“千里渠江,万帆盐粮”的航运盛景;同步推进的“广安-果园”无水港项目通过多式联运延伸重庆果园港功能,提升川东物流效率30%。

川东农俗链动产业:邻水县羊鹿滩村驻村第一书记包腾通过百万粉丝直播间,半月内售出玉米6万斤,带动村民分红9万元;天平镇八块田村以“梅花鹿养殖+古法红薯粉”双链融合,推动“赤薯琼粉”礼盒线上热销,农户收益提升10倍。

智慧农业夯实粮仓:广安区花桥镇召开水稻生产培训会,80名种植业主学习无人机飞防与高产攻关技术,推广“智能育秧+良种良法”,力保2025年粮食产量突破34.5万吨。

据广安文旅部门数据,“红色研学+渠江夜游+农产消费”模式年均引流超10万人次,带动罗渡豆干、岳池米粉、武胜竹编等乡土业态增收,形成 “文化赋能—技能提升—家门口致富”的振兴闭环。

实践收尾,蓄力再出发

7月10日,实践进入收尾阶段。团队梳理此次实践成果:整理出20余个广安红色故事,形成了简单的宣讲素材;完成了华蓥山景区的调研记录,记录下景区在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方面的做法。成员们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对红色文化传承和乡村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未来,他们计划在校园内分享此次实践经历,也会持续关注红色文化与乡村发展的结合点,用自己的方式为相关事业尽一份力。(“红旗漫卷,绿野生辉”广安红色文化调队 范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