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脉薪传:探秘非遗传承人制度,解码千年匠心的当代传承
2025年7月15日,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律法护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旗山湖木雕非遗传承基地。实践队在闽侯县团委、闽侯县文化馆的引荐下,实地探访这一传统工艺阵地,深入感悟木雕技艺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代代相传的匠心精神。此行中,实践队重点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体系构建展开调研,系统探索非遗传承人长效保护路径,全面了解木雕非遗的当代传承现状。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木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宁魁对实践队一行给予了热情接待。
实践队全体合影
传承人金宁魁首先向实践队介绍了闽侯木根雕的悠久历史,作为“中国根艺之乡”,闽侯的根雕艺术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佛像雕刻,在漫长岁月中不断发展演变。如今年轻一代的木根雕作品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和创作理念,让传统工艺更贴近当代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金师傅介绍木雕历史
随后,实践队围绕非遗传承人认定等内容对省级非遗传承人金宁魁进行了采访。“非遗传承人的申报之路,漫长且不易”,金宁魁感慨道。非遗传承人的认定需要申报者长期申报者长期从事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具备谱系传承,不仅要技艺高超还需要为非遗传承作出贡献。“不为社会服务在非遗传承人的评估中是不合格的”,这是非遗传承人的退出机制,从中实践队认识到非遗传承人的核心价值,在于搭建“传统”与“未来”的桥梁。传承人的关键在于“传”,既要将技艺广泛宣传,更要让青年人乐于“承接”。
实践队采访非遗传承人
金师傅带领实践队参观木雕展
最后,队员们跟随金宁魁漫步非遗传承基地,指尖轻抚温润的木雕原材料,目光掠过一件件精雕细琢的成品,在一凿一刻的细节中体悟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匠心。实践队表示,将把此次调研所得与法律相结合,为完善非遗传承制度、让传统工艺在当代持续焕发生机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文/徐继东 陈晞旻 陈静茹 图/林雅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