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溯红从之,青春毅行”实践队于7月6日起在长沙开展为期10天的红色教育深度调研。15名师生深入橘子洲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岳麓书院等革命地标,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访谈及社区实践,探索“教育强国”战略下红色文化融入教育体系的创新路径,为城乡教育资源优化提供青年方案。
红色地标寻根脉 沉浸课堂悟初心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实践队员旁听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数十名中学生围坐于百年前的大礼堂,队长陈忆慈在观察日志中写道。基地教研主任向团队透露,该校年均接待研学团体超5万人次,但缺乏针对不同学段的系统化课程设计。这一发现促使团队调整问卷方向,新增“红色教育资源分层适配性”专项调研。
在橘子洲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队员孙鹤宇体验AR交互课。当虚拟的桐油灯在掌心亮起,系统自动关联《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传统展陈侧重知识灌输,而技术赋能创造了情感联结。”
(图1为队员们参观橘子洲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数据解码现状 社区实践探新机
在岳麓区望月湖社区服务中心,一场面向流动儿童的“红色绘本共读”活动正悄然进行。队员艾雨彤手持自制湖湘英烈故事画册,引导孩子们拼贴“革命足迹地图”。当9岁的李帆将杨开慧故居贴图与清水塘旧址相连时,脱口而出:“我知道!她们都是怕牺牲就救不了中国的人。”同步开展的家长问卷显示,82%的受访者认同红色教育价值,但仅35%了解本地红色资源。
这种认知落差在数据分析中得到印证。团队收集的417份有效问卷表明:城乡学校红色教育存在三重断层——资源分布不均衡、教学内容同质化、实践载体创新不足。在雷锋纪念馆,数字化研学项目负责人展示了突破困局的尝试:AR技术还原雷锋故事场景的“沉浸式课堂”,使青少年参与度提升70%。实践队当即对接馆方,将“线上云展厅+线下实践课”双轨模式纳入调研报告核心建议。
(图2为队员们参观雷锋纪念馆)
对话教育一线 提炼湖湘方案
实践尾声,团队携《长沙红色教育资源调研报告(初稿)》赴长沙市教育局研讨。基础教育处负责人指出:“你们发现的‘红色基因活化不足’问题,正是我们推进‘大思政课’改革的靶点。”报告中“分级资源包”设想引发热议——该方案建议依学段开发差异化素材:小学侧重故事化情境创设,中学强调历史逻辑思辨,高校深化实践创新融合。
(图3为队员们在橘子洲头合影留念)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夏雨中熠熠生辉。这支00后实践队用脚步丈量革命热土,以技术激活红色基因,不仅解码了“教育断层”的难题,更在星城长沙埋下青年智慧的种子——当孩子们在AR剧场握住虚拟的桐油灯时,历史的光亮已照进未来。(陈忆慈 赵国盛 肖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