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北京科技大学学子三下乡:研学兰州太平鼓韵,触摸千年民俗脉搏

2025-08-01 17:06:47   来源:今报在线

北京科技大学学子三下乡:研学兰州太平鼓韵,触摸千年民俗脉搏

7月29日,北京科技大学弦歌弦拨陇韵社会实践小队抵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开展兰州太平鼓研学活动,以“实地探访”+“亲身实践”的方式,解码“天下第一鼓”的民俗密码,感受其传承千年的艺术魅力。

初遇:揭开“天下第一鼓”面纱

踏入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传承人早已等候在此。他先为实践小队队员们勾勒兰州太平鼓发展、传播的脉络:从古时在黄土地上诞生,到在兰州及周边区域慢慢传开,一辈辈人接力,让这鼓点声响穿越岁月。

紧接着,聚焦两军对垒阵、三阳开泰阵等阵形,他开始拆解招式。讲“两军对垒阵”时,传承人双手快速比划,模拟双方对阵姿态,“你看,这脚步移动得有进攻的架势,鼓点要短促有力,像两军交锋时的呐喊”,边说边演示动作要领,从双脚站位间距,到鼓槌挥动幅度、频率,细致到每一处关节的屈伸;说到背后黄土地智慧,他话锋一转,“咱西北人性格直爽,这阵形就像生活里遇到事儿,敢直面、敢较量,把精气神全用鼓点里”。拆解“三阳开泰阵”,传承人步伐变换更灵活,脚步轻点、转身、鼓槌画弧,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这阵形讲究配合,就像黄土地上人们互帮互助过日子,鼓点得有呼应,动作得协调”,说着,让队员围拢些,近距离看他手脚配合,感受鼓身转动、鼓点节奏如何与阵形表意融合。每一个阵形招式,从动作怎么发力、怎么衔接,到藏在里头的黄土地上的生活哲学,他都一一阐释,把兰州太平鼓的“形”与“魂”,慢慢铺在队员眼前 。

体验:黄土高原上的鼓点修行

在传承人引导下,小队开启深度研学。十名队员领取一锣、一镲和八只鼓,围站成圈,开始学习平步、转鼓等基础步法。初学者的挑战接踵而至:动作变换后,固定鼓位需精准拿捏,跟节奏停顿考验默契,连贯美感更要反复打磨。即便用最轻最小的三号鼓,几次练习,队员手臂、肩膀已酸痛。而传承人持最重一号鼓,腾挪闪转间,黄河滋养出的磅礴激越、威武雄壮,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黄土高原的豪迈,随鼓点倾泻。

七月兰州,下午紫外线灼人,小队成员们却干劲十足。皋兰县开阔地势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风沙蚀刻的土地,孕育出气势如虹的太平鼓;而太平鼓以古朴厚重,穿越千年,为高原传唱。小队成员苏鹏程同学挥棍触鼓面,似触碰沉睡时光,重复挥臂虽难,鼓点潮涌时,先辈期盼随“太平”二字,在心中升温。另一成员徐浩骢同学练基本鼓点手忙脚乱,“转身甩鼓”动作艰涩,可完成瞬间的流畅,也让其沉醉于传统艺术韵律与身体协调的奇妙交融。

随着研学推进,队员们对太平鼓的理解加深。从最初对鼓点节奏的生涩模仿,到能初步展现平步、转鼓等步法的韵味,每个细微进步,都凝聚着不懈努力。传承人的示范从未间断,目光专注在鼓与队员动作上,适时给予调整建议,让队员们的练习方向更清晰。此时的太平鼓,不再只是眼前的乐器与动作,而是化作一条纽带,连接起队员与这片黄土地的文化脉络。

感悟:传承里的文化回响

短暂研学结束,队员们心中满是不舍与触动。在实践基地的时光过得很快,队员们虽疲惫,却因渐入佳境的练习,难掩兴奋。此时的他们,通过亲身参与,对兰州太平鼓从陌生到熟悉,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手中挥动的鼓槌、脚下移动的步伐,以及耳边回荡的鼓点,清晰展现。传承人对太平鼓文化的热爱,也通过一言一行,感染着年轻队员。接触兰州太平鼓,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魅力清晰展现:震耳鼓声、激昂身影,传递的不仅是历史,更是黄土地的精神——源于土地的激情与坚韧,借代代相传,续写兰州太平鼓的铿锵乐章,让这跨越千年的民俗,在新时代持续轰鸣,以独特韵律,诉说黄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待更多人倾听、传承。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的传承人的合照。姚冠男 摄

图为传承人为实践队队员讲解兰州太平鼓经典阵形。姚冠男 摄

图为传承人向实践队队员亲身传授兰州太平鼓技巧。姚冠男 摄

投稿人:张丹 姚冠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