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以实践铸器,以科技暖心 ——嘉兴大学科研团队用暑期实践书写康复机器人的"人文温度"

2025-08-01 16:06:33   来源:看点时报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推进与脑卒中患者康复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嘉兴大学“磁流智控,翼展启康”暑期社会实践团以自主研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为核心,踏上了一场“从实验室到临床一线”的创新攻坚征程。在欧阳青老师和梅忆老师的带领下徐林平、蒋中珩、刘俊文等8名学子怀揣“科技服务民生”的初心,通过临床调研、技术迭代、企业研学三维联动,让科研成果更贴近患者需求,为康复医疗领域注入青春动能。

临床一线找靶心:让技术扎根现实土壤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团队首站走进嘉兴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在康复科专家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康复器械原理与临床应用规范。经过严格培训,成员们化身“康复助手”,协助患者进行日常训练——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调整器械角度,记录不同肌力患者的训练数据,更俯身倾听每一句朴实的反馈。

“这机器力道是够,但动起来总‘卡顿’,胳膊跟着较劲。”一位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话让团队成员陷入沉思。62岁的王阿姨坦言:“儿女工作忙,能靠机器自己练挺好,就是希望它能‘柔和’点,别跟胳膊‘打架’。”这些来自“银发学员”的真实诉求,直指康复设备“流畅度不足、人机交互生硬”的痛点。

二、迭代优化显匠心:用创新回应患者期待

带着临床收集的32条关键反馈与12项优化建议,团队连夜召开技术研讨会。“患者说‘一顿一顿’,本质是控制算法的响应速度跟不上肢体动作变化。”队长徐林平带领成员从三个方向突破:优化磁流变柔顺关节的控制参数,使力矩调节精度提升20%;改进人机交互界面,增加“一键缓停”等适老设计;强化安全机制,当检测到异常阻力时自动切换至柔性模式。

一周后,团队带着迭代后的方案回访嘉兴市第一、第二医院。面对康复科专家的质询,郭俊详细演示:“我们将传统刚性传动改为磁流变液柔性传动,就像给机器装上‘缓冲垫’,患者发力时器械会‘顺势而为’。”

康复科主任的点拨更让团队茅塞顿开:“康复器械的核心是‘懂患者’。精准的参数不等于舒适的体验,技术最终要服务于人的感受。”团队成员范海新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实验室里的‘完美数据’,在患者的实际体验中可能存在落差。这场实践让我们明白,科研不仅要突破技术难关,更要跨越‘人机鸿沟’。”

前沿研学拓视野:以标杆引领创新方向

为汲取行业前沿经验,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走访智康、APODIBOT等国内顶尖康复企业。在智康研发中心,智能机械臂精准模拟人体关节活动的场景,让张熳垚惊叹:“原来人机交互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这为我们的力反馈系统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APODIBOT研发专家分享的案例更具启发:“为适配不同患者的情况,我们仅调整装置结构就做了107次实验。”这种“极致追求”深深触动了团队。范海新在研学报告中写道:“顶尖技术的背后,是对患者需求的深度洞察。企业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细节的理念,值得我们深思践行。”

此次研学不仅让团队掌握了磁流变材料应用的最新动态,更坚定了“科技惠民”的信念。余希说:“看到行业标杆如何平衡技术突破与临床需求,我们更加明确:康复机器人不只是冰冷的器械,更是承载希望的‘生命助手’。”

结语:以青春之力,架起科技与民生的桥梁

这个夏天,“磁流智控,翼展启康”团队用脚步丈量科研与临床的距离,用智慧回应患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临床实践中提炼问题,在技术迭代中解决问题,于前沿研学中升华理念,团队不仅完成了康复机器人的3次优化,更深刻理解了“科研为民”的真谛。

正如指导老师所言:“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成长课’。当学子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技术送到最需要的地方,青春便有了更厚重的底色。”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磁流智控技术,让康复机器人更“懂”患者,用科技力量守护更多人的健康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