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一堂为侗乡儿童共绘团结画卷的暑期课程正在上演……
作为多民族聚集的特色地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内生活着布依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等各族同胞,守护民族团结、传承多元文化,成为这片土地的重要使命。
2025年暑期,湖北医药学院橙(承)红社会实践队的13名队员,跨越山川来到此地的长潭河侗族乡长兴社区,开展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
这支由苗族、黎族、藏族、汉族等多民族队员组成的队伍,带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忱,将课业辅导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深度融合。支教期间,队员们不仅通过讲述马本斋与回民支队、陈翰章与抗联第一路军等少数民族抗战故事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更以“试戴苗冠”“少数民族纹样拼图”“土家族摆手舞教学”“简易纸鸢制作”“石绘木绘伞绘”等互动活动,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各少数民族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使命,让青春力量在民族团结领域绽放光彩!
7月7日,是队员们到达此地的第三天,此时,正值七七事变爆发八十八周年纪念日,橙(承)红社会实践队以此为契机设计了沉浸式互动活动。队员们先通过“民族纹样拼图接力”等破冰游戏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随后带领他们回顾烽火岁月,重点讲述了马本斋与回民支队、陈翰章与抗联第一路军、彝族的“滇西烽火”等抗战中少数民族先烈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队员们结合历史细节深刻阐释“团结一心,共护家园”的精神内涵,带领孩子们认识到正是各民族拧成一股绳,才筑起了抵御侵略的坚固长城!
支教期间,民族文化体验成为实践亮点。橙(承)红社会实践队以苗冠、土家族摆手舞、纸鸢等非遗为载体,通过“讲解+体验”让孩子们感受民族团结深意。
在少数民族非遗讲解与团结故事分享课堂上,队员们采用“1+1”的形式进行授课:一位队员进行讲解,如苗冠银饰的迁徙寓意;分解土家族摆手舞“单摆”“双摆”动作,讲述其与农耕文化的关联;布依族靛染工艺讲解。另一位队员身着课程对应的民族服饰负责协助与互动——苗冠寓意阐述后,帮助社区儿童体验佩戴苗冠;土家族摆手舞教学后,带领孩子们共跳感悟民族精神;靛染工艺讲解后,指导小朋友们动手创作。
当孩子们发现苗冠与土家族服饰刺绣的相似处,队员们顺势引导:“56个民族如非遗技艺所承载的文化,各有特色却紧密相连。”在体验中,孩子们既领略了多元文化魅力,也深化了“民族团结是文化传承根基”的认知。
结合医学院校专业优势,服务队将“急救小课堂”引入教室,系统开展急救技能传授。队员们围绕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进行详细讲解,结合“石头剪刀布”口诀辅助定位,指导孩子们通过结对模拟演练,反复强化“肚脐上两指,向上向内冲击”的操作规范。当模拟气道梗阻的玩偶被成功“解救”时,现场响起的热烈掌声——这不仅是对技能掌握的肯定,更彰显了孩子们对生命守护意识的深度理解。
“老师,火把红红的,和水运会的热闹劲儿一样!”彝族小朋友举着自制小火把,眼睛亮晶晶。7月17日,恰逢彝族火把节,又值实践地水运会即将启幕,橙红实践队将“火”与“水”的故事编织进课堂。讲解火把节驱邪祈福意义时,融入水运会拼搏精神;带着各族孩子用彩纸、竹棍做火把,也教他们折象征竞渡的纸船 。火苗摇曳,孩子们哼起歌谣。不同民族的笑声,随火光、伴对水运会的期待,在长潭河夏日里,凝成民族团结与体育精神交融的温暖画面 。
实践尾声,长潭河侗族乡的校园里,一场特殊的 “告别演出” 温情开场。队员轻弹吉他,清脆弦音流淌间,各族小朋友们手拉手,用清澈童声合唱《纸飞机》 。歌声里,有布依族铜鼓的韵律、侗族歌舞的欢快,纸飞机载着民族团结的梦,从多民族聚居的土地起飞,越过山峦、穿过溪流,向着远方翱翔,让团结的种子随音符飘向更广阔天地,在孩子们心底扎根生长,续写各民族共融共美的新篇 !
“姐姐,明年你们一定要再来呀!我会学会更多民族团结的歌,到时候唱给你们听!”苗族小女孩拽着队员的手,眼神里满是眷恋。这质朴的邀约,是对此次实践最动人的回应。
两周的侗乡实践,橙(承)红社会实践队成为传递团结火种的温暖桥梁:民族故事共讲,团结旋律齐唱,民俗文化同赏。长潭河侗族乡长兴社区主任欣慰说道:“孩子们和实践队在一起,懂得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最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 队员们坚定表示,未来将秉持初心,既如“炽热火焰”汇聚力量,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结合乡村实际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与孩子们的每一次互动。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新时代绚丽绽放,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
(刘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