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已有越来越多的父亲们积极地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来,试图努力地甩脱掉”丧偶式育儿”的标签。但是一直以来发展心理学,育儿知识,各类养育手册,都只偏重父亲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单方面影响;并未系统性论及孩子对父亲所生的反向作用。而202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何以为父: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一书,则打破了此中窠臼,独树一帜,系统地论述了“足够好的父亲”,即高度参与孩子成长的父亲,在积极育儿过程中所享的各种身心“福利”。
该书所引述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育儿参与度高的父亲们,其情感会更加丰沛,头脑会更加灵活,思想会更加开放,并且身体会更加健康,寿命也会更长。
而且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参与育儿的父亲也会收获到不同的整体人格、心灵上的成长和福利。
例如在备孕阶段,父亲从照顾妻子,充当妻子的“情绪教练”,“情绪代言人”等角色中,可以强化自己的同理心,并且对女性有更多的看见和尊重。
在0-1岁的新生儿阶段,父亲最主要的职能为“守护”。这种对母子关系的守护,能够塑造一个男人的责任感和“底线思维”——这有可能是一个男人第一次将他人的安危置于自身之上的重要体验,也是男孩成长为男人的重要心理指标。
在孩子的学步期(大约1-3岁),父亲和孩子的打闹,可以重新激活父亲人格中的“儿童自我”和娱乐精神、冒险精神——把孩子从与母亲的“二人温柔乡”中引领出来,与孩子一起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进行探索。
在孩子的童年早期(大约3-7岁),也就是精神分析学所说的“俄狄浦斯期”——通过帮助调节孩子在此阶段较为强烈的爱恨之情,一个父亲也有机会逐渐从亲子关系中获取到“温和但坚定”的良性权威感,甚至帮助自己修复与权威(如与自己父亲、领导)的关系。
在大约7-12岁的学龄期,一个父亲可以借此阶段发展出自己的指导能力,因为孩子在此阶段尤其需要父亲的指导,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在技能、才干、胜任力培养等方面。同时,一个父亲在此阶段还可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完美主义控制倾向”——我们可以教孩子,但我们通常只能教他们自己所喜爱且擅长,并且需要我们帮助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凭借一己之好恶让他们去替我们完成的东西。《礼记.大学篇》有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也与此意甚合。
孩子的青春期对父亲而言,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孩子在此阶段需要逐渐明确自己的核心好恶,而这一过程会对父亲的“自恋”产生打击,因为孩子的好恶和父母的好恶大都会有些出入。这就需要一个父亲能够打破自己的自恋——一种觉得自己可以决定孩子人生的全能幻想。这种幻想的打破,也可帮助父亲处理职场上和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甚至和自己关系——之前孩子教会我们参与,而从此阶段开始,他们则教会我们如何“放下”。
在孩子成年以后,尤其是在他们接近中年而我们接近暮年以后,一个父亲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意义,重新找寻自己的人生兴趣;不能再通过操控孩子的事业、婚恋、生养来填充自己的“空巢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有意义而不失乐趣的晚年。也只有如此,才不会使得儿女远离自己,从而在双方平等以待的基础上,颐享天年。
《何以为父》一书于2024年一经出版,其纸质版于目前为止销售量已接近40万册, 这反映出广大中国父亲渴望深度参与育儿的殷殷之情,而此书中所强调的“父亲育儿福利”——也更加调动起父亲们从内而外参与的动力。拒绝“丧偶式育儿”,做一个“足够好的父亲”,已在我国新一代的年轻父母中形成一种新的,健康风潮。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者孙平系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学心理学博士,也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博士后研究员,更具备接近二十年的中美两国跨文化心理咨询经验,其在此书译者序中的收尾之词,也的确发人深省,值得有志于“父道”者玩味:
“所以父亲们,'活下来,活下去',在孩子的童年,不死亡,不退场,熬过生活的艰辛,熬过妻子从对你向对孩子的情感转移,熬过孩子对你的亲近和依恋,熬过他们对你的理想化,熬过他们的愤怒,熬过他们的失望,熬过他们把你一会儿视为神和一会儿视为虫的戏剧性起伏,最终在他们心中成为一个普通的,但却深爱着他们的老男人。你还站在那里,你还坚韧地存在着,因为你是一位——父亲。” ( 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