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日,丽水学院“莲都区属地就业调研团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及周边区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以“高校毕业生对丽水就业意愿”为核心课题,旨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年人才在就业选择中的真实考量,助力地方优化人才引育政策,推动“生态绿谷”与青年发展实现双向奔赴。
图为出发前留影纪念。朱一鸣 供图
多渠道采样,“工”益先锋队深入高校展开调研
7月2日,实践队首站来到丽水学院校园内,围绕薪资期望、就业城市选择、城市归属感、家庭影响等维度发放调研问卷。为提高数据覆盖面,队员们一边在校内主干道设置调研点,一边利用线上平台推广电子问卷。截至调研结束,共回收有效问卷超300份。
“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受访学生表达了对本地就业的兴趣,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更倾向前往杭州、宁波等城市。”团队成员在整理数据时介绍道,“‘两手准备’的策略很常见,考研与就业并行已成为当下主流。”
据《浙江省2020—202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浙江省本科毕业生中计划就业者约占60%,考研者达20%,而超过80%的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实践队成员表示,这一省级数据与丽水地区的调研结果基本吻合。
图为实践队在校园内开展问卷调研。朱一鸣 供图
深入人才市场,记录企业与毕业生“双向”反馈
7月4日,实践队前往丽水市人才市场展开实地走访,分组采访本地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与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和青年人才之间的供需匹配情况。
“我们在丽水办厂多年,目前技术类岗位空缺较大,起薪6000元左右,但招聘年轻人不容易。”一家精密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张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尤其是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更倾向去大城市追求更高的薪资与发展空间。”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丽水人才市场采访企业招聘负责人。朱一鸣 供图
而在求职者一侧,一位市场营销专业的丽水学院应届毕业生表示,他喜欢丽水的生活环境,但仍希望积累更多职场经验后再考虑返乡。“现在还是想多出去看看,去平台大、成长快的地方,像杭州那样的城市机会更多。”
在采访中,多名企业代表反映丽水生态环境优越、生活节奏舒缓,但在产业结构、平台资源与青年人才发展通道等方面仍需持续优化。而青年毕业生普遍希望找到既稳定又有成长性的岗位,这成为企业和青年之间的关键契合点。
线上访谈延伸调研维度,追踪“留”与“走”的路径选择
为补充问卷与实地调研的广度与深度,实践队通过校友会等渠道,邀请已毕业的本校学生参与线上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职业路径与选择逻辑。受访者中既包括在丽水发展、选择“归巢”的本地青年,也有离开家乡、在外地求职的“候鸟青年”。
2021年毕业于丽水学院法学专业的王女士现于本地一家事业单位任职。她表示,回到丽水工作,主要出于家庭和生活成本的综合考量。“家里人都在这边,而且生活节奏适合我,虽然发展节奏慢一些,但稳定也是一种幸福。”不过,她也坦言,文化娱乐、交通便利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可能会影响部分年轻人的生活体验。
而现就职于杭州某互联网公司的周先生则表示,他2022年毕业后选择离开丽水,主要是为了追求更丰富的行业资源与职业发展机会。“杭州有很多头部企业,能学到一线技术,这对我们刚毕业的人来说非常关键。”他表示尽管生活压力大,但成长速度快,对他而言非常值得。
数据汇总分析,青年视角助推人才政策优化
调研结束前,实践队成员围坐在一间临时会议室内,对一周来收集的问卷数据、访谈材料进行系统整理与初步分析。通过数据归类、交叉比对与个案剖析,实践队逐渐勾勒出影响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多维因素模型。
“我们初步归纳出影响‘留丽’与否的五大要素:职业发展空间、薪资水平、生活便利度、家庭期望与城市归属感。”实践队数据分析组成员陈方亮指出,“丽水的生态优势和生活质量是核心吸引点,但在青年职业成长通道、岗位资源供给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图为实践队成员整理分析调研材料。朱一鸣 供图
队员们表示,此次调研不仅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也提升了自身社会观察与研究能力。他们希望未来能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报告或政策建议,切实为丽水人才引育贡献一份“青年智慧”。(丽水学院 莲都区属地就业调研团 朱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