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一场高校与地方的“法治联姻”正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7月24日,灵山卫司法所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共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正式揭牌。这一创新平台旨在通过校地资源深度融合,既为青年学子搭建“行走的法治课堂”,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生力量,探索“高校赋能、法治惠民”的基层治理实践路径。
需求精准对接 校地共建基地
西海岸新区高校云集,如何将法学专业的“智力富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法治动能”?灵山卫司法所所长温雨告诉记者:“基层法治建设需要专业力量,而高校学子渴望实践舞台,共建基地正是破题之钥。”
带着这一探索,灵山卫司法所主动对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经过多轮磋商,最终达成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的共识。该基地由灵山卫司法所主导推动,核心目标是打破校地壁垒,实现高校法学专业力量与基层法治实践需求的深度融合,既为青年学子提供“知行合一”的实践舞台,也为社区依法治理水平提升注入专业活力。
仪式现场,灵山卫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兆燕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熙强共同为基地揭牌。
“街道热切期盼石油大学(华东)学子将专业知识与蓬勃活力注入社区,尤其在基层治理、政策普及、文化惠民等领域发挥才智。”灵山卫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兆燕在致辞中表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熙强则从育人角度强调了基地的价值:“基地为学院学子搭建了宝贵的‘行走课堂’,是践行‘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重要平台,学院将全力支持学生在此锤炼本领、服务社会。”
法治课堂首秀,青春智慧解民忧
揭牌当日,基地“首秀”便赢得满堂彩——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学生志愿者主讲的“社区法治课堂”火热开课。在司法所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志愿者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课件站上讲台,为在场50余名社区居民送上了一堂干货满满的法律课。
“大家知道电信诈骗有哪些新套路吗?遇到邻里纠纷该如何依法化解?”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以鲜活案例切入,围绕社区居民关心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民法典婚姻家庭与继承新规、邻里纠纷化解途径等热点问题展开讲解。他们既剖析典型案例中的法律逻辑,又结合生活实际解读条文内涵,将生硬的法律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
互动咨询环节更是气氛热烈。居民们围绕房产继承、养老服务合同、消费维权等问题踊跃提问,青年学子们沉着应答,结合法律条文与实务经验逐一解答,司法所工作人员在旁适时补充专业意见,形成“学生主讲、专业护航”的良性互动模式。
“没想到大学生们法律知识这么扎实,讲得清楚又实用,还教了我们怎么用法律保护自己,希望他们常来!”社区居民王阿姨说,他们讲得清楚又实用,还教我们遇到问题找谁求助,这样的课堂太有用了,
让青春力量持续赋能基层治理
“揭牌只是开始,常态化运作才是关键。”灵山卫司法所所长温雨介绍,基地并非单一的普法平台,而是集实践育人、法治服务、治理创新于一体的综合载体。目前,双方已规划系列深度合作项目,将通过“定制化服务+常态化参与”模式,让青春力量持续赋能基层治理。
“未来,双方依托基地将常态化组织大学生参与法律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针对老年人、青少年、商户等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定制差异化普法内容,让普法更精准、更暖心。”温雨表示,除了普法,基地还将在社区设立定期法律咨询点,一方面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法律帮助,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司法所工作人员指导下,全程参与真实矛盾纠纷的调解过程,学习沟通技巧与法律适用方法。“同时,我们也将鼓励学生参与困难群体、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帮扶工作,在实践中深化对法治精神的理解。”
此次合作是创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模式、扩充法治服务力量的有益探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陈熙强表示,基地的建立是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的重要里程碑,期待通过制度化、长效化的合作,源源不断地将高校的法治智慧注入基层治理末梢,同时也为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后备人才夯实根基,共同描绘校地法治共建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