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烟台大学“青艺乡风”社会实践队肩负“古村落艺术活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探索”的使命,在聊城开启首日实践行程,穿梭于三大博物馆与美术馆之间,对话非遗传承人,深入探寻乡土文化积淀中蕴藏的古村新生密码。
摄影:张友浩
实践首站,队员们踏入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古老的木犁、石磨无声诉说着农耕岁月,剪纸的精细纹路晕染着质朴乡愁,西郭泥塑与郎庄面塑以鲜活的姿态演绎着民间智慧,鲁锦则以其经纬交织的图案织就出岁月的本真风情。实践队员以脚步丈量、镜头记录,为后续的“资源调查与现状评估”采集宝贵素材,这些展品如同古村落艺术资源的微缩镜像,清晰折射出运河文化滋养下的深厚乡村底蕴。
摄影:张友浩
随后,队员们走进聊城老照片博物馆,泛黄的影像铺展成时光的长卷。在与管理人员的深入交流中,从展品修复的技术坚守到历史故事的挖掘传播,“传承”二字从抽象变得具体可感。这不仅是物件的留存,更是乡土文化基因的接续,为古村落的艺术活化锚定了“传承为先”的坚定坐标。
摄影:邢楷悦
在聊城古城保护与建设博物馆,队员们洞察了古城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发展脉络。从饱含岁月痕迹的砖石构件到描绘未来的规划蓝图,古城在保护与发展间寻求平衡的探索,为古村落如何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注入现代活力,提供了“传承与创新共生”的深刻启示。
摄影:张友浩
实践队最后一站抵达状元·艺海源美术馆。美术馆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展览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并引导队员们拜访了南街村木版年画传承人王传成。王传成深情讲述了木版年画从起稿、刻版到印制的严谨流程,字里行间流淌着非遗的温度与传承的执着。他坦言这门技艺曾经的辉煌与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并道出核心关切:“古村落艺术活化,需守护这些‘活态传承’的技艺,更要思考如何让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乡村发展的文化引擎。”在木雕传习区,队员们目睹质朴工具与半成品中蕴藏的匠心,传统技艺在此时此地,正续写着与乡村振兴交融的新篇。
摄影:张青云
在首日实践中,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博物馆与非遗中沉淀的“乡土记忆”是古村落活化的根基。未来,青艺乡风实践队将带着文博滋养的灵感与非遗对话的体悟,深入聊城阳谷县七级镇古村落群,开展文化调研与村民共建。他们计划通过文创开发、旅游新业态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以产学研用协同模式输出“青艺乡风”方案,让艺术真正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密钥,助力运河畔的古村落重新焕发时代光芒。
摄影:张友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