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土乡茶韵”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湖北省恩施市西兰卡普生产基地,以实地走访、深度体验的方式,开启一场与土家族传统织锦的对话,在触摸千年技艺中,探寻非遗传承“守正”与“创新”的平衡密码。
图为西兰卡普传承人田若兰与实践团成员
初遇:千年织锦的文化厚度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标志性非遗,承载着千年民族记忆。实践团抵达生产基地,便踏入传统作坊,沉浸式感受“土家之花”的文化根基。据土家族非遗传承人田若兰介绍,西兰卡普以“通经断纬、腰裹斜织”的手工技艺编织,以棉麻为原料,借植物染料染色,经过纺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等12道工序,织绘出各式各样具深厚文化内涵的图案。杨雀纹祈幸运,万字纹求吉祥,四十八钩象征古时人民围绕篝火而欢,野兽纹记录了前人上山打猎的真实写照,这些图案都寄托了土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队员们围观原始腰机编织,织女技艺娴熟,须臾间梭子在经线间往复穿梭,经纬交织,图案缓缓浮现。随后,实践团成员们上手深度学习和体验西兰卡普编织技艺,感受非遗文化背后的古人智慧,也深刻体会到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一天仅织5厘米” 的匠心坚守。
图为西兰卡普手艺人与实践团队成员编织经纬
洞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
走出传统作坊,现代工坊呈现出非遗创新活力。我们看到改良电动织机的发明提升了效率,混纺丝线增强成品耐用性,传统 “四十八勾” 与现代卡通元素结合,开发围巾、耳饰、手机壳等文创。西兰卡普传承人田若兰分享,西兰卡普正全力同现代接轨,借助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促进传统文化 “破圈”;同时,携手艺术高校,让西兰卡普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借时尚东风走出国门。实践途中,队员深度参与“西兰卡普如何与时代同行”的话题研讨,提出了“利用大数据分析热门图案”、“研发支持客户 DIY 图案的 APP” 等创意路径,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间,实践团成员们领悟到“守根脉、拓新途”的传承逻辑,希望能为非遗技艺传承传播添翼助力。
图为西兰卡普技艺在不同工艺品中的运用
深思:传承困境与破局探索
谈及传承,田若兰坦言:“学艺得熬过十年沉淀,年轻人哪耐得住这份寂寞;传统染料还一个劲涨价,成本压力如山倒。” 同时她强调,创新不离本真:“核心技法与文化故事,永远不能丢,丢了就不是西兰卡普了。” 这场实践,让队员们对非遗传承有了透彻体悟:非遗传承,就该像织布,经线牢牢锚定传统根基,一丝一毫不能松;纬线大胆拥抱创新活水,灵活穿梭开新局,经纬交织,才能织就非遗传承的锦绣长卷。我们新一代年轻人需要有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帮助非遗文化摆脱“濒危”的标签,使其在新时代浪潮里,以崭新姿态续写传承的长歌。
图为基地人员同实践团讲解西兰卡普技艺在现代中运用
指尖有经纬,锦中窥天地;织机融古今,传承拓新局。从传统织艺的经纬交错,到现代工坊的创意涌动,华中农业大学“土乡茶韵”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刻体会到西兰卡普的文化厚度,以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这场恩施行,不仅让西兰卡普的文化厚度在青年视角下清晰显现,更锚定了“守护传统、拥抱创新”的传承方向,为非遗活态传承写下生动注脚,期待更多青春力量,加入这场“守”与“变”的接力,让千年织锦永远“鲜活”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土乡茶韵”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