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鹭岛青苗” 实践团队 携爱启程 播洒阳光:嘉庚学子用爱浇灌童心成长

2025-07-30 12:05:52   来源:今日热点网

当街市的喧嚣隐去,夏天的风裹挟着草木清气掠过肩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4 电气 3 班 “鹭岛青苗,育梦领航” 实践队的队员们,正以热忱丈量童心,用行动温暖成长。在开发区的运动场与湖畔林间,他们以青春为约,俯身倾听留守心声,用实践之力搭建起陪伴与关爱的桥梁。

“鹭岛青苗” 实践队与小朋友合照

队员姓名(从左往右):刘陈裕、林韫、刘诗音、聂慧婷、李伦博、蒋雨萱(摄影师)

一、实践赋能:以行动搭建关爱平台

智趣互动:让陪伴照进童心

7 月 29 日至 30 日,“鹭岛青苗,育梦领航” 实践队先后在漳州开发区体育运动中心与静湖公园开展系列活动,通过 “智趣融合” 互动与针对性调研,构建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实践载体。活动以 “陪伴赋能成长” 为核心,将知识传递、情感联结与现状调研有机结合,既为留守儿童提供了高质量互动机会,也为揭示其成长困境提供了实证依据。

在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队以科学主题飞行棋、逻辑推理游戏 “谁是卧底”、益智问答等为载体,实现知识传递与情感破冰的双重目标。通过生活常识辨析、协作性运动挑战等设计,不仅提升了儿童的观察力与表达力,更以平等互动消解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疏离感。队员们使 “高质量陪伴” 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 —— 这种陪伴并非单纯的 “玩乐”,而是通过尊重与倾听,逐步打开留守儿童封闭的心灵空间,让 “被关注” 的暖意转化为成长的积极动能。

现场图片

实践队队员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礼品

数据调研:直面真实情况

实践队同步开展儿童成长现状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2份。数据显示:76.9%的受访儿童面临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务工的情况,88.5%由爷爷奶奶照料;63.5%的儿童与父母每周通话不足2次,42.3%存在“困难时不知向谁倾诉”的困境。

这一组组冷静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儿童故事。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长期的情感缺位与沟通缺失,是隔代抚养家庭中儿童心理孤独的主要诱因。不少孩子虽然衣食无忧,却在内心深处感到“缺爱”。年迈的祖辈在日常照顾上尽心尽力,却难以从情感交流、学习辅导等方面提供足够支持。

一位送来热馒头的奶奶坦言:“孩子爸妈在外打工,平时不爱说话,今天跟小老师们玩了一天,话都多了。”她的语气中既有欣慰,也藏着无奈。我们也注意到,孩子们对亲密互动表现出格外珍惜,有孩子在活动结束后悄悄问我们:“你们明天还会来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画画。”

队员采访到一位9岁的小男孩,他说:“我爸妈打工太忙了,我有时候打电话他们也没空听,我就不讲了。”他低着头,语气平静,却让人心头一紧。这种“习惯性沉默”,可能是儿童情绪压抑的一种外化表现。

从数据到故事,我们更加明确: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分离”,更是“情感空间的断裂”。这些情感上的“留守”,正是我们此次实践最希望去理解与回应的部分。

活动途中,家长送出暖心馒头表示感谢

二、初心回响:童心照亮前行的路

双向成长:童心照亮青春

两日时光如白驹过隙,却在队员们心中刻下了无数温暖的印记。那些与孩子们相处的瞬间,拼凑出 “三下乡” 最动人的模样 —— 原来,陪伴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队员为获奖小朋友颁发小礼品

实践队队员聂慧婷关注的小朋友从 “怯于表达” 到 “主动反驳”,展现出自我突破的勇气;实践队队员刘陈裕陪伴的姐弟在游戏中体现的坚持与协作,折射出小朋友的韧性。这些个体的成长碎片,拼凑出留守儿童群体在关爱缺失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也让队员们对 “责任” 二字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责任延续:让微光汇聚成星河

实践队在总结中指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家庭的情感回归,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持续介入。作为青年学子,参与此类实践不仅是对 “奉献精神” 的践行,更是对 “社会担当” 的淬炼。团队表示,将以本次活动为起点,持续关注漳州地区留守儿童现状,通过线上陪伴、资源对接等方式,将短期实践转化为长期帮扶,让 “鹭岛青苗” 的温暖延续。

此次实践以 “互动 - 调研 - 反思” 为逻辑主线,既为留守儿童送去了切实关爱,也为高校学子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正如队员们所言:“我们播撒的或许只是微光,但无数微光汇聚,便能照亮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他们坚信,每一份用心陪伴,都能让童心更勇敢飞翔;每一次真诚守护,都能让成长路上开满鲜花。

“鹭岛青苗” 实践队与小朋友合照

队员姓名(从左往右):刘陈裕、林韫、蒋雨萱、刘诗音、聂慧婷、李伦博

撰稿 | 刘诗音 摄影 | 蒋雨萱 图片 | 聂慧婷、蒋雨萱

校对 | 李伦博 审核 | 杜诗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