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古代多以兽角为罐具,通过燃烧排气吸附皮肤。如今,拔罐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骨科等多个领域。从中医角度看,拔罐能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现代研究认为,拔罐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疲劳,提高免疫力。
然而,许多人认为“哪里疼就拔哪里”,这是错误的!拔罐需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若疼痛处肌肉薄,可采用“闪罐”手法。那么,拔罐有哪些功效和注意事项呢?
一、拔罐的功效
1. 通经活络:缓解疼痛,改善气血运行。
2. 调和脏腑:刺激背部督脉和膀胱经上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
3. 祛除邪气:通过背俞穴和阿是穴排除风寒湿热等邪气,对疮疡肿毒也有疗效。
4. 预防疾病:
胃肠道:拔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调节脾胃功能。
呼吸道:刺激肺俞、风门穴,理肺止咳。
心血管:拔心俞、肝俞、肾俞等穴,改善血液循环。
抗疲劳:刺激涌泉穴,排出湿毒,增强精力。
二、哪些部位不能拔罐?
禁忌部位:大血管处、静脉曲张处、皮肤松弛处、五官及前后阴部。
禁忌人群:孕妇(避免腹部、腰骶部)、出血性疾病患者、皮肤破损或感染者。
三、操作要点:留罐时间5-10分钟,每周2-3次,避免烫伤。拔罐后多喝温水,注意保暖。
拔罐虽能治病防病,但不可随意操作。应选择正确穴位,控制时间,观察皮肤反应。避免在过饱、过饥、疲劳或剧烈运动后拔罐,确保安全有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 王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