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开展秸秆手作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秸秆禁烧政策,破解农业废弃物处置难题,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与资源循环利用,近日,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炎阳”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共青团涟源市委和湖泉镇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走进涟源市湖泉镇的田间地头,开展了一场聚焦秸秆回收与创意高值化再利用的实践活动,为探索秸秆禁烧与资源化利用的“湖泉模式”贡献青年力量。
“收”“创”并举:双轮驱动资源新生
此次活动创新采用“前端科学回收+后端创意增值”双轨并行模式。在回收预处理端,团队成员头顶烈日,与村民一道深入玉米地、稻田,累计回收玉米秆、稻秆等各类秸秆5公斤;严格执行清洗、分类晾晒、标准化裁切等预处理工序,确保原料清洁、规格统一,为后续利用奠定基础。
在创意增值端,团队以秸秆为媒,贯通田埂与课桌,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秸秆无华·巧手生花”主题手工课,通过现场政策宣讲、焚烧危害图解、互动问答等形式,向乡村学生普及秸秆禁烧的重要性与资源化利用的广阔前景。团队成员还化身“创意导师”,指导学生运用剪、刻、拼、贴、编等工艺技法,将原本被视为废弃物的秸秆,神奇地转化为30余份精美的装饰画。
活动结束后,作品以黑板报的形式在学校教室进行集中展示,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欣赏,成为宣传秸秆价值与禁烧政策最直观、最动人的“无声课堂”。
扎根乡土:青春汗水浇灌绿色理念
实践的价值在于深度参与。团队成员全程参与从回收到成品的各个环节,在挥汗如雨的回收劳作中体会秸秆体量之大与农业生产的艰辛,在耐心细致的教学互动中感受孩子对环保知识的渴求和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团队成员彭思琴在活动中感慨:“亲手触摸这些秸秆,把它们变成有用的东西,才真正理解‘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的含义。”团队特别关注儿童环保意识的启蒙,通过寓教于乐的手工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早早播下了绿色发展的种子。一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举着亲手绘制的秸秆画兴奋地说:“我再也不让爷爷烧秸秆了,我要把它做成更多美丽的画!”
青春答卷:为美丽乡村注入长效活力
“散发光与热,传递爱与真”的团队口号,在这场变“废”为美、守护乡土的青春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此次活动深度契合国家关于农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深刻证明当青春智慧与乡土需求相遇,秸秆不再是令人头疼的“负担”,而是可以装点美丽乡村的宝贵资源,为绘就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画卷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青春色彩。接下来,实践团将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线,让青春在建设和美乡村的征程中绽放芳华。(作者:李璐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