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西安邮电大学“禁毒青力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长安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警示学习,并于当日下午前往韦曲街道天府社区增源·航都绿洲小区进行禁毒知识科普宣传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学习与社区互动实践,提升大学生识毒防毒拒毒能力,并向社区居民普及新型毒品危害及防范措施。
戒毒所警示学习:直面危害 掌握知识
上午10时,实践团队抵达长安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民警引导下,团队成员参观了戒毒人员生活区、康复区。民警详细介绍了戒毒人员在宿舍接受的纪律管理、医学治疗及心理矫治流程。团队成员随后走访了心理辅导室、书法绘画民俗活动室等康复场所,墙上张贴的戒毒人员书法作品和秦腔脸谱绘画,成为队员们观察科学戒治理念的窗口。
禁毒知识培训是本次学习的重点。民警指着陈列柜中的仿真毒品模型,逐一讲解各类毒品的外观特征及其对个人健康、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严重危害。“新型毒品伪装性极强,这是需要重点警惕的。”民警拿起“跳跳糖”、“奶茶粉”和“邮票”模型强调,“它们常被包装成零食、贴纸,极具欺骗性。”民警还介绍了一个真实案例:有人因私自转卖癌症患者止痛药(含国家管制精神药品成分)被判刑。“非法使用精神类管制药品等同于吸毒,后果严重。”他补充道,并指出丁烷等吸入剂也属于易被忽视的毒品类型。讲解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制毒、贩毒、运毒、吸毒的法律责任。面对队员们提出的“如何识别吸毒迹象”、“误吸后如何自救”等问题,民警结合法律条文和处置经验进行了专业解答。
民警向实践队员讲解仿真毒品模型特征及危害,刘欣供图
谈及青少年预防,一位有着十余年工作经验的民警语气严肃:“青少年好奇心强,但要警惕不良诱惑。许多吸毒者都是从‘试试看’开始,最终难以自拔,葬送前程。”他提醒团队成员,要清醒认识毒品危害,并将这份认知传递给同龄人。
社区科普宣传:聚焦新型毒品 互动答疑解惑
当日下午,实践团队将学习成果带到了天府社区增源·航都绿洲小区。在社区活动广场,团队成员分组开展活动。一组负责发放图文并茂的禁毒宣传页;另一组利用仿真毒品模型,重点向带孩子的家长和老人讲解新型毒品的伪装形式与识别技巧。
“小朋友们看,这个像不像你们平时吃的跳跳糖?但它是坏人做的毒品,千万不能碰!”一名队员蹲下身,指着模型向围观的孩子们解释。她通过对比真伪包装、描述误食后果等方式,让孩子们直观理解新型毒品的隐蔽性和危险性。
实践队员利用仿真模型讲解新型毒品伪装,刘欣供图
“以前真觉得毒品离普通生活很远,今天看到这些做得跟真零食一样的模型,吓一跳!”带着孙子参加活动的张奶奶仔细翻看宣传页,指着“奶茶粉”模型说,“这谁能分得清?回去得好好跟家里人,特别是小孩说说。”居民李先生则表示:“大学生讲得挺清楚,新型毒品这块以前了解少,这种家门口的宣传很实用,知道怎么教孩子防范了。”
除集中宣传点外,部分队员携带问卷和资料,深入社区进行入户宣传和调研。“您了解‘邮票’毒品吗?”“您认为社区禁毒宣传最需要加强哪方面?”队员一边询问,一边记录居民反馈。问卷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83名居民中,67%对“奶茶粉”、“跳跳糖”等新型伪装毒品缺乏清晰辨识能力;92%的受访者表示社区禁毒宣传“很有必要”或“比较必要”,并希望增加仿真模型展示和案例讲解;78%的家长特别关注如何向孩子有效普及禁毒知识。
实践队员在社区进行禁毒知识问卷调研,刘欣供图
线上延续:素材制作拓宽宣传面
本次警示学习与社区科普活动,为西安邮电大学“禁毒青力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提供了大量一手素材和深刻认知。团队负责人表示,计划将戒毒所见闻、民警专业讲解要点、社区互动场景及调研数据整理制作成科普短视频和推文,通过学校官方平台及社交媒体进行二次传播,以期覆盖更广泛的青年群体和社区居民,提升全社会对新型毒品危害的警惕性和防范能力。(刘欣 李祥 柴美玲 王佳怡)
实践团队在天府社区禁毒宣传点合影,刘欣供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