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在中央文化思想的引领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下称“非遗保护”)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湖南省永州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地方实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精准监督、代表履职等职能作用,探索非遗保护路径,为新时代地方人大参与文化遗产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中央文化思想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非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在现代化进程中,非遗保护不仅是文化存续的问题,更是增强民族认同、凝聚精神力量的关键。
坚持守正创新。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非遗保护既要坚守传统价值,又要适应时代需求。通过“非遗+”打造VR/AR沉浸式体验项目和文旅IP等,让年轻人“触摸”历史,实现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时代活力。
强化系统思维。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立法引领、精准监督、代表履职、社会协同”的完整治理链条。非遗保护涉及立法、执法、文化、教育、科技等多领域,需要统筹协调、系统推进。
二、永州市人大常委会非遗保护实践路径
立法引领:构建地方非遗保护制度创新。立足本地非遗资源禀赋,针对摩崖石刻、瑶族医药等特色文化形态,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小切口”,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通过召开论证会、征求公众意见、开展听证等方式,填补立法空白,制定“小快灵”地方法规,既确保法规既符合上位法精神,又贴近实际需求。例如,《摩崖石刻保护规定》在草案阶段曾多次征求文旅、文物、法律等领域专家意见,并通过人民群众、人大代表和相关部门收集基层建议,最终形成兼具操作性与前瞻性的制度设计。这些法规不仅明确了保护对象、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还创新性地引入“数字化抢救”“活态传承”等条款,为非遗保护提供法治保障。《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是湖南省第一部民族自治县对上位法作出变通规定的单行条例,“将外治技术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权下放至自治县,由县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考核,合格者可取得瑶医专长医师资格”、“成立瑶医药专家委员会,专家参与瑶医药规划、评审、鉴定等工作”等内容体现江华瑶医药特色,得到了全国人大相关专委会和省人大的高度肯定,在省内开创先河。
精准监督:确保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监督贯穿于非遗保护的全过程。2023年底,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专委会成员、相关部门和各级相关人大代表等开展全市情况的摸底调研和座谈,收集汇总资料和数据,为第二年的执法检查打下基础。2024年7月,省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带队深入县市区文化馆、非遗街区、非遗工坊、传习基地等,实地查看项目保护情况,走访听取非遗传承人意见建议,提出整改清单和问题,如专业力量不够,部分县(市、区)未成立县级非遗保护中心,非遗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且一人多岗现象突出,离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又如很多表演性的非遗项目还停留在原生态的展示阶段,缺乏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改编和形式创新,无法吸引年轻观众,发展的后劲不足等等。9月,市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研究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明确“2025年计划强化对非遗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选派各县市区非遗骨干参加文旅部非遗司举办的非遗保护工作骨干人员线上培训班,提升非遗工作水平”等内容。10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报告,将“加强对非遗工作的领导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非遗普法宣传力度、进一步做好非遗项目的普查和发掘保护工作”等会议建议交办市人民政府。2025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联系领导带队跟踪问效,对仍未整改到到位的问题再次督办。
代表履职: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保护实践。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在非遗保护中的“探头”作用。近几年来,市人大代表们围绕非遗进校园、传承人培养、宣传引导、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内容提出《关于进一步重视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关于以文化之韵赋能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的建议》、《关于支持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等高质量建议。根据非遗项目的存续状态,常委会推动全市非遗项目普查,共调查登记非遗项目16大类2424个,收集实物资料1200件、文字资料24册、音像资料40盒。编制了《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集》《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目录汇编》。东安鸡制作技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几百余户农户增收,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鼓励非遗进校园,积极开展非遗教学实践、展示展演和体验活动,提高青少年对非遗及其保护意义的认识。鼓励和支持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校本课程,命名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加大非遗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建立了涉及70多个非遗项目,130多名非遗传承人及工作人员参与其中的22支非遗进校园队伍。以联合办学、辅导教授、传承人赴学校传承教授等方式带动130多万名学子加入传承队伍。
“非遗+”:赋能文化传承和融合发。常委会和专委会多角度监督政府及相关部门创新“非遗+”模式。借助非遗特色鲜明、观赏性强、内涵深厚的特点,丰富旅游模式,打造文旅融合的焦点、亮点。如,零陵古城聚合全市特色非遗,主打“零陵夜宴”品牌,成功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江永勾蓝瑶寨推出非遗旅游体验产品“洗泥宴”,每年吸引游客近20万人次。探索“非遗+科技”。祁阳浯溪摩崖石刻数字化项目让石刻传统工艺、技艺得以数字化再现,已成为全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标杆。国家级非遗项目端午节(道州龙船习俗)系列民俗还原活动规模庞大,2024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湖南·永州道县站)暨龙腾潇湘传统龙舟赛”参赛的非遗龙舟数量212艘,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网总浏览量超15亿。2024年创作出祁剧(国家级非遗项目)+红色文化剧目《一担银元》,荣获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组织《永州血鸭制作技艺》《陶岭三味辣椒制作技艺》参加2024年“广西有礼·广西美味”文旅商品和非遗美食大集市活动。组织《女书习俗》《永州血鸭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参加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湖南主场活动。举办2025年永州市“金蛇送福·喜闹元宵”非遗民俗文化等系列活动。通过举办非遗表演专场活动、与旅游景区合作推出特色演出等方式,利用社交媒体、旅游宣传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非遗表演,提高非遗表演的知名度与曝光度,推动做大做强非遗产业。
三、新时代地方人大非遗保护工作的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始终将学习贯彻中央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主动争取党委支持,将非遗保护纳入全市文化发展大局。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非遗保护工作方向正确、资源整合高效。
法治思维是核心支撑。通过地方立法填补制度空白、以监督倒逼责任落实,证明法治在非遗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下一步,地方人大需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细则落地,完善配套法规体系。 可探索制定《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条例》《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规范》等,为非遗保护提供更完备的法治保障。
人民主体地位是价值取向。通过代表联络站、议案办理等方式,充分吸纳群众意见,确保非遗保护政策贴近民心。这启示我们,非遗保护不仅是“守护遗产”,更是“造福人民”,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如在制定非遗旅游政策时,应充分听取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意见,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本真的冲击。
创新驱动是动力源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地方人大需以中央文化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强化职能作用,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人大智慧与力量。在“非遗+科技”“非遗+文旅”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人大需进一步突破传统思维,探索非遗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路径。(湖南省永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 唐雅男)
责编/谭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