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红魂赋能乡旅路 青春执笔绘黄山 ——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赴黄山“红魂赋能·绿绘乡旅”暑期调研

2025-07-25 11:21:19   来源:今日热点网

黄山,这片被徐霞客赞叹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的土地,奇松怪石间,镌刻着方志敏等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红色记忆。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文法学院“红魂赋能·绿绘乡旅”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黄山,寻访革命遗址、探寻徽州古韵、感受铁血忠魂,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温度,在感悟中厚植家国情怀。

古韵寻踪:在文脉传承中锚定融合根基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徽州历史博物馆,系统梳理了黄山地区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脉络,明晰生态与文化的内在联结。依托这一历史脉络,队员们带着“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革命足迹”这一核心课题,在展陈中检索史料、比对实物、研读文献。期间,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领导一行亲临现场,团队负责人汇报了相关调研思路,重点阐述了串联红色遗址与绿色景点的线路设计构想,得到肯定与针对性建议。在讲解员的二次深度讲解中,团队进一步夯实了“绿”的资源基底,为后续融合设计奠定基础。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在博物馆会议室举行。歙县团委书记李晓东、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蒋传东共同揭牌,见证校地合作迈出新步伐。歙县团委书记李晓东在致辞中明确指出,当地既有方志敏抗日先遣队的红色记忆,又有徽州古城的人文底蕴与生态美景,“红”与“绿”的天然禀赋为文旅融合提供了独特优势,强调以校地合作为纽带激活资源潜力,这也为团队调研指明了“红绿融合”的实践方向。

红韵新篇:在柯村田野上践行融合路径

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团队来到黟县柯村——这片千亩田园滋养的生态村落,同样也是方志敏同志战斗过的红色热土。虽已过油菜花花期,田垄间却依旧青翠不减。粉墙黛瓦上,“为苏维埃政权奋斗到底”的红色标语,与田间盎然绿意交相辉映。“每年三月,游客沿着红军路走进花海,在方志敏办公旧址里重温革命故事,这就是我们的‘红绿融合’。”皖南苏维埃旧址、柯村暴动纪念馆馆长柯绍林指着远处的红色标语墙介绍道。

“红色教育不虚化、绿色资源不空洞”。在打造红色旅游线路时,柯村结合地区实际,将柯村暴动纪念馆、方志敏旧居等红色地标作为串联节点,把5000亩油菜花海、田间流水、荷花池苑等生态景致纳入参观线路,打造出“走红军路、赏田园景”精品主题线路。据柯绍林介绍,当地的“多彩柯村”计划正将红色旅游、生态风光、特色产业发展同步推进,近年来已吸引全国各地超20万名游客。

初心铸魂:在英烈故地中升华融合意义

实践的最后一程,团队来到谭家桥战斗遗址。这是黄山余脉中的红色地标,留存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敌激战的烽火记忆。烈士陵园掩映在苍翠的马尾松林间,队员们在纪念碑前肃立致敬,缅怀北上抗日先遣队英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内,泛黄的照片与斑驳的旧物,还原了方志敏带领队伍在皖南山区浴血奋战的历程,当年方志敏在作战日记中写下“黄山松似剑,可斩豺狼;新安水如镜,照见丹心”,映照着革命先辈对这片绿水青山的拳拳深情。

从徽州古城的文脉传承,到柯村田野上见证融合路径的落地实践,再到谭家桥遗址中感悟融合发展的精神内核,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黄山的“红”与“绿”,体悟革命文化与生态资源交融共生的无限可能。未来,团队将以调研成果为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助力打造“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特色文旅线路,让红色基因在绿水青山间永续传承,以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让青春力量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文/李文佳 许知韵

图/高景怡 陈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