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赣南师范大学:青春逐梦红土地,文脉薪传赤子心

2025-07-25 09:51:40   来源:看点时报

七月的赣南大地,稻浪翻滚,山歌悠扬。赣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红途溯将,薪火映声”实践团踏着盛夏的脚步,深入赣州兴国县,以推普课堂架起沟通之桥,用红色宣讲激活历史记忆,借非遗探访触摸文化根脉,在实践中书写青春与乡土的动人篇章。

童声筑桥:推普课堂播撒语言种子

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让孩子们拥有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实践队员们精心打造了推普课堂,化身“语言小导师”,将口语发音和表达融入趣味十足的互动游戏,将绕口令、红色诗词朗诵融入教学,激发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七言・出乡关》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迈诗句在童声中回荡。“白石塔,白石搭”的绕口令引发现场阵阵欢笑。实践团还创新性地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让语言学习与多元体验深度融合。团队成员不仅生动讲述红色故事,教孩子们传唱经典兴国红歌,传承革命精神,还细致介绍兴国特色美食,展现地方文化魅力。在此过程中,同步开展防溺水安全知识普及和反校园暴力主题教育,既帮助孩子们熟练掌握普通话表达技巧、规范书写汉字,又引导他们筑牢安全意识防线,从多元学习中汲取成长力量,让推普工作的成效得到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充满笑声和温度的课堂,不仅让普通话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更为他们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助力乡村教育架起与外界沟通的坚实桥梁。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一起唱兴国山歌

图为推普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

红色铸魂:宣讲中传承初心力量

红色基因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少年儿童是传承红色血脉的重要力量。为让革命故事走进童心,让初心力量浸润成长,实践团队在兴国县潋江明德小学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宣讲活动。队员们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开国将军的成长轨迹、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动课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被荡气回肠的红色历史深深吸引。“陈奇涵将军出生在咱们兴国的坝南区竹坝村,那时候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百姓生活困苦。可年少的陈奇涵,心中却早早种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实践队员边说,边展示着陈奇涵将军年轻时的照片,孩子们个个听得入神,眼睛一眨不眨。当红色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发芽,当“爱党爱国、担当奉献”的初心力量随岁月生长,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必将续写更多关于忠诚与担当的青春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红色宣讲活动

匠心寻脉:非遗里触摸文化根魂

非遗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与生存智慧。为探寻兴国文化的根脉,感受传统技艺中蕴藏的匠心与温情,实践团队走进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文化艺术中心,在泛黄的史料、斑驳的老物件与生动的讲解中,开启了一场触摸文化灵魂的非遗寻脉之旅。玻璃展柜里,民国年间的提线木偶“穆桂英”头戴绒球战盔,七根细如发丝的竹线仍保持着挥枪的姿态。实践队员们紧随讲解员的脚步,在光影流转间触摸兴国非遗的文化根脉。转过展廊,兴国山歌的录音突然响起,“哎呀嘞!打支山歌过横排”的旋律穿透时空,墙上泛黄的歌谱旁,贴着1953年传承人在田间演唱的黑白照片。“山歌里藏着客家人的生活密码,” 讲解员指着《送郎当红军》的歌词,“‘十双草鞋九双新’,既唱的是儿女情长,也藏着革命年代的家国大义。”在博物馆的“非遗活态展”区,队员们的目光被一口黑陶大缸吸引 ——缸里的红曲米酒正散发着酸甜气息,讲解员掀开盖子,盛上几勺米酒倒入陶碗中,队员们接过陶碗浅尝,米香混着曲香在舌尖蔓延,感受到“一杯米酒敬天地”的民俗里,藏着客家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忱。这些穿越时光的传承,既是匠心的坚守,更是精神的延续,让青春的探访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纽带,让文化根脉在触摸中愈发清晰。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非遗博物馆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兴国山歌展览

推普课堂的童声、红色宣讲的赤诚、非遗探访的沉醉,共同谱写了实践团与兴国大地的夏日交响。从语言桥梁的搭建到红色基因的传承,再到文化根脉的触摸,赣南师大学子以青春之力激活乡土记忆,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担当。这场与红土地的深度对话,不仅让推普之花绽放在童心,让红色精神融入血脉,让非遗智慧照亮前路,更在实践中印证:唯有扎根大地,方能读懂中国;唯有传承薪火,方能书写未来。青春的足迹已镌刻在赣南的山水间,而文化传承与使命担当的故事,仍在继续。(黄烨 刘丽婷 李欢 田冰 王玥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