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核磁共振队”响应国家“三下乡”“百千万工程”及“百村观察”大调研号召,赴广东省江门市罗坑镇下沙村开展为期数日的实践活动。团队聚焦林锵云故居与展览馆的红色资源,通过实地走访、民情收集、创意策划,探寻红色记忆的传承路径,以青春力量助力当地红色文化焕活与乡村振兴。
图为队员们在林锵云故居参观
踏访旧址:触碰历史肌理,唤醒革命记忆
故居内,玻璃展柜中一支锃亮的钢笔引人驻足,笔帽上的划痕深浅不一,见证着游击岁月里写下的檄文与家书。旁边泛黄的日记本上,字迹虽已晕染,却仍能辨认出对党的赤诚与对百姓的牵挂。展览馆的多媒体屏幕上,历史影像流转,重现着林锵云投身广州起义、驰骋游击战场的身影,队员们驻足凝视,笔尖在笔记本上轻轻记录下那些滚烫的历史节点。“每一件展品都是活的历史。”一位队员轻抚展柜玻璃说。在这里,革命先辈的热血往事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温度,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厚重底蕴。
图为图为队员们在村巷中走访村民收集建议
创新实践:以创意激活资源,让红色故事焕新
实践队将目光投向红色资源的“重生”之路,细致调研故居的发展现状——从政府政策的暖阳到遗迹保护的细节,皆纳入考察视野。与村民闲谈时,他们发现许多老照片因年代久远出现破损,便主动协助修复,为故事缀补细节。
“能不能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红色故事?”该团队提出创意方案:在展览馆设置“时空对话”屏,扫码即可观看动画形式的革命岁月;将林锵云的名言转化为“声景”,游客扫码便能听见饱含深情的原声讲述。这些想法既保留历史的严肃性,又融入青春创意,让红色故事更易被年轻群体接受。队员们还建议开发红色文创,将革命名言印在书签、笔记本上,让红色记忆融入日常。“不是把红色资源封起来,而是让它走进生活。”这是团队在实践中形成的共识。
图为队员们在下沙村党群服务中心调研
走访民情:汇聚群众智慧,明晰发展路径
“您记得林锵云同志的热血往事吗?”“这红色故事该如何在村里扎下根?”队员们携着问卷穿行于村巷,在灶台边、榕树下倾听百姓心声。村民的建议如星火汇聚:有人盼着“红色故事会”常开,让老人的讲述浸润孩童心田;有人提议做些文创小物,让革命名言印在书签、笔记本上;还有人说该和学校联手,让“红色研学”成为孩子们的成长课。队员们认真记录每一条建议,通过问卷摸清村民对红色故事的知晓度,让民情民意成为滋养红色文化的沃土。
图为华南农业大学“核磁共振队”在林锵云故居前合影
破解瓶颈:平衡保护与传播,探索可持续之道
调研中,团队发现红色资源传承面临现实考题:如何让故居的砖墙不被过度商业化惊扰,又能让更多人听见历史回响?队员们观察到,故居日常维护人力有限,创新利用缺乏专业指导,保护与传播的平衡成为难点。为此,团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建议:联合高校相关专业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定期派学生协助文物维护与数字化记录;依托“百千万工程”政策,争取资金支持培养本土文化传承人;在旅游开发中划定“保护核心区”,确保红色资源的原真性。
此次下沙村之行,是青年与红色历史的隔空对话,更是革命精神的当代接力。队员们将整理好的调研笔记、创意方案交给下沙村党群服务中心。这些材料里,有故居展品的详细记录,有村民的金点子,也有团队的可行性建议。团队表示,将持续关注下沙村红色资源发展,用专业所长助力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让青春力量成为照亮传承之路的不灭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