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非遗“活”起来,乡村“兴”起来——淮北师范大学“三下乡”团队在恩施的文化传承与产业赋能实践

2025-07-24 21:24:33   来源:财讯网

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路径,挖掘区域特色产业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土家遗韵——非遗文化赋能直播电商发展”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于7月14日至17日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以“非遗文化赋能电商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团队前期通过文献研读梳理恩施非遗与茶产业发展概况,与莲香传承人、非遗展馆及茶企负责人建立联系并确定调研路线,制定访谈提纲、直播预案及安全保障措施,为实践活动筑牢基础。

7月14日团队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家湾,专访莲香传承人林自树先生。林先生从莲香起源讲起,唱词融合土家族民歌韵律与生活智慧。现场,他展示了数十年创作的手写唱词本,泛黄纸页上记录着多首唱词,字里行间可见“土家儿女爱家乡”的质朴情感。随后,林先生根据实践团队的目的即兴展示一段莲香技艺,韵律悠扬,生动再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谈及非遗传承,林先生强调:“文化振兴是魂,生态振兴是基,人才振兴是本。”呼吁大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内涵,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图 1 实践团队与林自树先生及其随行人员合影留念 闫允佳 摄

7月15日团队赴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调研以“舞台化+场景化”模式呈现的遇见龙船调展区,山水云雾间展区,烟火人家暖展区,日子歌里甜展区,传承年复年展区五大展区,深度感受90余种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近距离观察吊脚楼“悬挑成廊、榫卯结构”的框架细节,深刻理解“无钉无铆却稳固百年”的建筑奇迹;在西兰卡普织机前,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学习“通经断纬”技法,用五彩丝线在经线间穿梭,体验“一梭一纬织就彩虹”的匠心。展柜中陈列的西兰卡普成品,纹样取自白虎图腾、西兰花开等文化符号,色彩浓烈明快,展现出土家人对生命的礼赞;在傩面具展示墙上陈列着造型各异的傩面具,或青面獠牙代表驱邪神兽,或慈眉善目象征土地神灵。讲解员介绍,傩戏不仅是驱疫祈福的仪式,更是“用面具讲述历史”的活态教科书。

图 2 实践团队在恩施州非遗馆馆前合影 闫允佳 摄

7月17日,团队前往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黄连溪厂区进行实地调研。于恩施玉露源头文化馆内,团队成员全面了解了该茶种“蒸青工艺”历经千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形似松针、色呈翠绿”的独特品质特征。公司成员王淇详细介绍了恩施玉露的九大制作步骤,包括铺平晒干、蒸汽杀青、扇干水气、炒头毛火、揉捻、炒二毛火、整形上光、烘焙、拣选。同时,王琪还指出,在恩施玉露产业发展过程中,将坝漆、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融入茶具制作环节,实现了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此举既保留了传统茶文化的韵味,又为产业发展注入了现代活力,充分展现了恩施玉露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魅力。在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俞科豪担任助农主播,通过视频号直播的方式对恩施玉露进行宣传推介。他以“鲜爽回甘,不苦不涩”作为核心卖点,结合茶叶冲泡演示,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互动并点赞。

图 3 实践团队与蓝焙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合影留念 闫允佳 摄

此次实践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归纳出“传承人访谈—展馆研学—企业实践”的调研路径。后续,团队将制作“莲香技艺短视频”与“恩施玉露工艺展示”,以推动非遗文化的线上传播;同时与蓝焙茶业合作设计“茶旅融合”文创产品,助力乡村产业实现升级。非遗并非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具有流动性的生活智慧;乡村振兴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脚踏实地开展的行动。大学生应以青春之力搭建起“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桥梁,促使千年非遗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