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黔东南走访见闻:同心同德 和合共生

2025-07-24 18:29:24   来源:太阳信息网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日,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共筑民族团结梦,携手奋进新时代”赴贵州实践队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开展暑期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切实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有效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硕成果,生动见证了各民族同心同德、和合共生的繁荣景象。

文化符号:纹饰中的认同载体

实践首日,队员们0沿凯里市区的韶山南路展开调研。公交站台顶部的钢质牛角装饰折射出民族符号与现代设施的融合,人行道地砖表面阴刻的苗族蝴蝶纹浮雕与公路护栏描绘的侗族太阳纹图腾相映成趣。

行至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正门处的外墙浮雕群引起了实践队员们的注意。左侧的《阿伟射日》青铜浮雕描绘苗族创世史诗,右侧的馆徽浮雕则浓缩侗族大歌神韵。恰似露天“教科书”,这些民族符号以多民族文化遗产的共生状态,呈现出独特的多元一体格局。

随后,实践队前往凯里苗侗风情园进行考察。非遗集市内,一家名为黔东南州欧冬花民族服饰博物馆的私人博物馆邀请实践队员进馆参观。馆内工作人员告诉队员们,馆内收录苗族珍贵服饰藏品三千余件,同时创始人带动周边绣娘发展“指尖经济”,促进非遗苗绣的保护与发展。从展柜走向生活,各式纹样已经超越审美符号,它们架起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桥梁,在“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中,淬炼出最具温度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认同。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黔东南州欧冬花民族服饰博物馆。张佳宁 供图

政策落地:街巷里的政策印记

在凯里市区主干道上,沿街建筑的民族团结主题彩绘、街道两侧竖立的“坚持党的领导”标语栏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灯箱广告,以及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民族村寨等宣传教育长廊,共同构成了凯里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仅在韶山南路、北京东路两条道路上,实践队员就记录下41处彰显民族团结精神的标识,街道、社区的民族团结氛围浓厚。

近年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凯里市也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做好民生实事。“现在我们这里的路也修得很好,像我这样接单就非常快!”滴滴司机余先生(化名)一再感慨。余师傅的感慨,正是凯里市近年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上,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

图为凯里市区的民族团结宣传标语。王长乐 供图

生活图景:屋檐下的交融实践

翌日上午,队员们来到凯里市民族文化宫附近进行随机访谈。

“各个民族不分你我,大家都是凯里人”,在广场上,本地居民张叔(化名)坦言,“我就是汉族人,解放战争那会儿随父母迁到凯里的,和苗族、侗族一起生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相互尊重对方民族的文化,互不干扰、非常和谐。”

行至北京东路已是中午时分,走访队员们在街道采访了正在闲聊的阿姨们。阿姨们乐呵呵地说:“我们来自不同民族,但是在生活上没有区别。像芦笙节、龙船节这些民族节日,我们也会去参加。我们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凯里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生活图景徐徐展现。

“我是苗族!”“我是侗族!”“我是仡佬族!”在营盘西路的街头上,三名凯里市第五小学的孩子们争先回答。当队员问到他们关于民族团结的知识知道哪些,他们答道:“各民族要团结一心,团结精神一直在我们心里。”稚嫩而坚定的回答,展现了校园民族团结教育的扎实成效。此外,实践队员还发现,与凯里当地老人不同的是,孩子们交流

基本是说普通话。“上课都说普通话,回到家里我们会说自己民族的方言。”他们流利的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沟通交融的桥梁,而熟悉的民族方言则是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宝贵纽带。队员们引导孩子们认识到,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都值得珍视与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第五小学的孩子们。刘芷涵 供图

在本次凯里之行中,实践队伍共完成12个点位深度调研,采集427份影像素材,通过多维度分析,深化了队员们对民族团结政策实践效用的理解。

队员们表示,此次凯里之行,成为学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的生动课堂。从特色装饰到宣传公约,从社区生活筹备到校园教育,凯里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日常实践。这些鲜活案例印证了党的民族政策在基层的有效实施,也提供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凯里答卷”。(文/张佳宁 刘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