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E”路向绥,丹青绘农|数字翅膀载文脉,智能鹅链振边城——东林计控学子绥滨实践全景纪实

2025-07-21 18:17:42   来源:中华网

松花江与黑龙江在此深情相拥,黑土地涌动着振兴的波涛。2025年7月13日至15日,东北林业大学计控学院“E路向绥,丹青绘农”实践先锋队,怀揣赤子之心,奔赴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以专业为笔,以实践为墨,深入田间地头、产业一线、历史长河与科技前沿,全方位解码这座边陲小镇的“致富密码”,擘画乡村振兴的崭新蓝图。

第一章:数字溯文脉,艾香探新机——科技赋能的多元初探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了承载绥滨厚重历史的县博物馆。在抗联精神的洗礼中,英雄陈大凡的事迹深深震撼了学子们。不同于普通参观者,队员们感到肩上的责任:历史不应尘封,而应被生动传递。他们发挥专业所长,运用数字技术,精心为馆藏重点展品制作了专属二维码导览系统。游客只需轻松一扫,文物的前世今生、绥滨的风土人情便跃然屏上。“当看到游客扫码后专注阅读的样子,我们真切感受到,代码也能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沉睡的历史焕发新生。”队员刘泊辰在笔记中写道。这不仅是科技与历史的对话,更是队员们用信息技术活化文化资源、提升文旅体验的生动实践。

一缕艾香,牵引着队员们探索绥滨的特色“艾”经济。深入艾草田间,观察长势;走进艾制品店铺,琳琅满目的养生枕、艾灸产品、艾草食品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负责人坦言宣传和销售是难题。“艾草这么好,知道的人却不多,太可惜了!”队员陶子洋感慨道。队员们敏锐地意识到,如何标准化种植、深加工延伸和线上营销是产业壮大的关键瓶颈。于是他们结合专业知识,积极建议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优化种植管理,设计便捷电商平台。“或许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小程序,让用户‘云’参观艾草田,了解制作过程,增强信任感?”队员韩烨提出了具体构想。让这片“绿色黄金”借助科技释放更大经济价值,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

从博物馆的“数字钥匙”到艾草田间的“智慧问诊”,东林计控学子的初探,已深深烙下科技赋能、知行合一的印记。这份对科技助力传统产业转型的认知,为他们理解绥滨的支柱产业——大鹅经济,埋下了伏笔。“原来科技助农,形式可以如此多样,核心都是为了让好东西被看见、被认可、被需要。”队长郑舒月总结道。

第二章:星蔬映苍穹,稻虾绘共生——现代农业的智慧图景

实践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田野。在县共青团张兆伟书记带领下,队员们探访了代表农业科技前沿的绥滨镇庆连村太空蔬菜基地。步入智能化温室,仿佛置身“未来农场”。八十一座控温大棚内,遨游过太空的南瓜、辣椒、西红柿等种子,在环境传感器与中央控制系统的精密呵护下茁壮成长。“太空种子+智能化种植+订单农业”的模式,大幅提升产值和抗风险能力。围绕“智慧管控”,学子们热议着优化算法、生长模型预测、机器视觉病虫害识别等前沿应用。“如果能开发一个病虫害AI识别模型,直接推送给农户手机,该多及时!”队员张弛的想法引发了同伴的热烈讨论。绥滨的“太空菜园”成为他们探索科技赋能农业的绝佳课堂。

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滋养的沃土上,另一幅生态智慧画卷——“稻虾共生”模式映入眼帘。金黄的稻穗低垂,鲜活的小龙虾在清澈的水田中穿梭,构成生动的“金镶玉”景象。在张书记的讲解下,队员们详细了解“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绿色循环奥秘。赞叹之余,水位管理、施肥平衡、生物冲突等技术挑战也引起了关注。在积极思考解决方案后,团队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建议书:加强农户培训、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水质生物、设置浮台避难区、物理隔离带等。这些在稻虾田间萌发的思考,即将在绥滨真正的经济引擎——大鹅产业链中找到更宏大的实践舞台。

从闪耀科技之光的“太空菜园”到智慧循环的“生态稻虾”,队员们领略了现代农业的“未来式”。“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它在为每一株苗、每一只虾创造更优的生长环境,最终是为了土地上的人生活更好。”这些探索,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强化了用信息技术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信念,为深入理解并助力绥滨的“金鹅”产业升级做好了技术和思想的双重准备。

第三章:聚焦“金翅膀”——大鹅产业链的智能跃迁与青春赋能

如果说前两站是科技赋能农业的多元展现,那么走进绥滨蓬勃发展的鹅产业,才是此行解码乡村振兴的“重头戏”。这只“鹅”,正从零星散养蜕变为驱动全县经济的核心引擎,而队员们的所学所思,也在这里找到了最直接、最深度的应用场景。

从扶贫苗到产业链:白羽的蜕变之路

在绥东镇陈大村,副书记姜海涛为队员们揭开了这段从零星散养到产值数亿、链动全域的致富史。“几年前这还是小规模‘扶贫项目’,”姜书记指着丰茂水草回忆,“转折始于县政府将肉鹅定位为主导产业。”通过鹅雏饲料补贴、设立专项基金、引进龙头企业等措施,构建起“孵化-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2022年全县养殖量才120万只,产值1.5亿,但你看现在!”他语气振奋。曾经的“扶贫鹅”,在政策与产业链支撑下,羽翼渐丰成“致富鹅”。

在亿源丰种鹅场,负责人刘传志夫妇挎篮拾蛋,日产高达3000枚:“光卖种蛋就能换轿车!多亏政府流转土地建场,还有省《鹅十条》每只种鹅20元补贴,相当于白捡20万!”“从运输司机到养殖明星,刘大哥的经历让我看到,好的产业政策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点燃一个家庭的希望。”队长郑舒月深受触动。高标准饮水、科学控温大棚、严格疫病防控,确保了“绥滨白鹅”的卓越品质。“品质是品牌的根基,科技是品质的保障。绥滨白鹅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标准和技术的支撑。”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智能养殖与全链升级:金翅膀如何炼成

深入产业核心,在县政协主席杨树发带领下,团队参观了获“绥滨白鹅”绿色食品标识、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的两江牧业有限公司。2025年,该企业屠宰加工能力将达500万只,产值冲刺3亿元,规模今非昔比。

智能化是升级的核心。在绥滨大鹅产业集团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全县主要养殖场画面。“这叫‘天翼云眼’,”工作人员介绍,“今年7月,我们在10个大场安装了87个摄像头,实现远程统一管理。”养殖户季有成深有体会:“以前雇1人最多管3000只鹅。现在用手机‘小翼管家’APP,随时看鹅、远程喊话调饲养,50公顷、10万只鹅管理轻松多了,成本大降!”“一部手机管十万鹅!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传统生产方式颠覆性的变革力量。”队员陶子洋兴奋地说。

然而,科技落地需普及,这正是计控学子的用武之地,也是责任所在。团队成员发挥专业所长,深入田间地头。“从APP下载到操作管理,我们手把手教!”队员韩烨分享道,“当帮农户成功打开APP,看到鹅舍实时画面时,他脸上那种新奇又安心的笑容,让我瞬间觉得,所有熬夜调试代码都值了!”带队教师董恺弟补充道:“技术本身是冰冷的,但用对了地方,解决实际问题,就有了温度。”

在绥滨大鹅品牌体验中心,产业链延伸令人震撼:“鹅司令”羽绒服、鹅翎制品(去年鹅毛刀翎就卖3700万!)、鹅预制菜等琳琅满目。负责人代维一展望:“我们正建洗绒厂、服装厂,让优质鹅绒就地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曾经的“白条鹅”被“吃干榨净”——鹅毛羽绒服、刀翎做羽毛球、鹅胗鹅掌等副产品价值远超白条鹅本身。“原来一只鹅全身都是宝!这不仅是产业链的延伸,更是资源利用理念的升华,是现代农业应有的样子。”队员们惊叹于这种高附加值、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一枚鹅蛋,一根羽毛,正撬动亿万产值。

政策赋能与未来蓝图:白羽腾飞的底气

“践行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讲话精神为产业注入强大动力。《绥滨县鹅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与省《鹅十条》形成政策“组合拳”,首批1亿多乡村振兴资金中,8000万砸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对养殖户的补贴和保险支持,极大降低了风险,提振了信心。“鹅二代”刘镇算过账:政策让他10万只鹅的保费省出一台车钱。“政策红利如此精准地滴灌到产业链的‘毛细血管’,让我看到了政府推动产业振兴的决心和智慧。”队员韩烨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2025年,全县大鹅养殖量预计突破320万只,较2022年翻了一倍多!县政协主席杨树发勾勒出宏大蓝图:“等下次你们来,会看到‘孵化—养殖—屠宰—深加工—电商’全闭环!我们正扩建‘少年鹅厂’,明年将与屠宰厂、洗绒厂连成一体。”他指向远方,“我们的目标,是让绥滨鹅从破壳到商品,全程不超过两公里!”“‘全程两公里’!这不仅意味着效率的提升,更代表着产业链的高度协同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是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理想图景。”队员们被这宏大的构想深深吸引。“绥滨白鹅”地理标志品牌已叫响全国,与上海东隆集团合作的高端鹅绒洗选项目9月投产,预计年产值7000万以上。小县城依托“白羽毛”锻造“金翅膀”,振翅欲飞的大梦想清晰可见。

尾声:数字桥梁上的青春接力与黑土地的温度

返程的车窗凝着松花江的晨露。三天里,东林计控学子用行动在黑土地上架起数字桥梁,也用心丈量着科技与乡土融合的温度:

在博物馆,他们为历史文物赋予“二维码”生命,触摸到文化传承的数字脉动;

在艾草田、稻田虾基地、太空菜园,他们思考着物联网、智能监控的落地应用,聆听着生态田园的科技回响;

而在大鹅产业的核心战场,队员陶子洋教会10户养殖户操作智能监控系统;队员张弛为大鹅产品制作溯源二维码。“当老乡对着手机喊‘加饲料’,指令瞬间传达到鹅舍,我看到了科技落地的真正意义——它缩短了距离,提高了效率,最终是为了让辛勤的劳动者更轻松、更有保障。”队长郑舒月在报告中深情写道。APP跳动的数字背后,是学子们教农户截图保存的耐心,是深夜修改界面的专注,更是青春智慧与黑土地需求的同频共振。

临别之际,共青团张书记递来《社会实践意向共建书》和嵌有实践队合照的U盘:“你们不仅用数字技术激活了文脉、探秘了特色农业,更用专业所学深度助力了我们的支柱产业——大鹅经济的智能化升级!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新思路、新活力。常回家看看!”

当古老的文脉与朴素的养殖智慧遇见现代科技,当青春的赤诚注入边城的全面振兴,一枚小小的鹅蛋便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单元。它承载了全产业链的智慧结晶,凝聚了政企协作的坚定默契,闪耀着科技赋能的变革伟力,更寄托着乡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如同绥滨县沿江公园绚烂的花海,是汗水浇灌出的振兴之花,它们共同构成了这片深厚黑土地上最生动、最厚重的“产业图腾”——既见证着“白羽毛”化作强劲的“金翅膀”,承载着绥滨的梦想与东林学子的热忱,飞向更广阔、更富庶的天地;也昭示着,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赋能的产业之树必将根深叶茂,绽放出如花海般绚烂的富民硕果!

实践之旅暂歇,而青春扎根黑土地的誓言永久回响。我们必将以炽热初心为笔,以不息奋斗为墨,在这幅壮丽的振兴长卷上续写永不停歇的东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