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5 日,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低碳缮温居” 实践队在李彦儒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切山村,开启 “城乡融合万村大调研” 暑期实践征程。这支由建筑学、土木工程多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带着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聚焦乡村民居热舒适痛点,通过“调研诊断—方案设计—精准施工—效果测评”的闭环实践,为农居低碳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切山方案”。
图为实践队队员合照(陈莉影供图)
走访“把脉”,调研夯实改造基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而农房的热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生活品质。实践队前期与当地农业农村局、村委会对接时了解到,切山村地处山区,多数农房为自建房,受限于建设成本和技术条件,普遍存在 “冬冷夏热” 的问题:冬季冷空气通过墙体缝隙渗入,室内温度比室外仅高 3-5℃;夏季高温高湿天气下,室内湿度常超过 80%,村民不得不长期依赖风扇/空调降温,既不舒适也不节能。为此,实践团队对多家居民进行了走访,调研了村民的改造意愿,最终通过当地村委会对接,选定一户改造需求迫切的村民。
图为改造前切山村民居(陈莉影供图)
测量“开药”,量身定制方案
该民居在外观保留了川西民居的飞檐翘角、木格窗棂,屋主最大的诉求是 “不能破坏原本设计的仿古样式,但夏天能凉快点”。针对这一需求,实践队发挥专业优势,采用建筑热环境模拟软件对房屋进行了多轮仿真测试。
通过模拟以及与屋主沟通,并且团队考虑到雅安多雨的气候特点,选择了防潮性能好的挤塑板作为保温材料;为控制成本,仅对使用率最高的一楼进行改造,二楼暂保留原貌。最终确定方案是在一楼外墙增加30mm厚挤塑板材料,并将屋主原本考虑的单层窗户换成中空玻璃。在经屋主同意后,迅速开始施工。
图为指导老师与屋主沟通改造方案(陈莉影供图)
回访“复查”,科学测评效果
施工结束后,实践队在一楼客厅、卧室及未改造的二楼房间分别布置了温湿度记录仪、黑球温度仪等设备,连续 24小时监测数据,获得了符合建筑标准的改造后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数据。这些仪器的布置能够更精确化地测量和收集所需的数据信息。如同用精密设备为患者做全方位体检,细致捕捉改造后房屋的 “身体数据”。结果显示:在室外温度 33℃、湿度 80% 的条件下,改造后的一楼卧室温度稳定在 28℃,湿度 65%;而未改造的二楼同期温度为 32℃,湿度 79%,降温降湿效果显著。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仪器布置(张新韵供图)
后续实践队会继续将监测数据与改造前的模拟情况、当地普通民居的热环境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科学评估保温材料和中空玻璃对室内热环境的改善程度,验证改造方案的实际作用。
除了运用各类精密仪器对住宅建筑室内外的热环境进行细致的测试外,团队成员还采访了屋主任婆婆。 “改造后凉快多了,我打90分!”任婆婆指着未改造的二楼笑道,“剩下10分等你们下次来补上!”
图为团队成员与屋主合照(陈莉影供图)
本次实践构建了“高校技术支撑-政府政策衔接-村民自主参与”的农居改造模式,通过专业软件模拟和相关仪器测试,有效解决乡村民居夏季湿热、冬季湿冷的问题,为川西民居改造提供了示例方案。实践队还将此次改造的全过程整理成《雅安市农房低碳改造技术指南》,包含材料选择、施工步骤等内容,为当地后续推广提供参考。团队以实际行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让青春力量扎根于乡村振兴的热土中,用科技创新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乡村振兴绘就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新画卷。(文 陈莉影 张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