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语桥通万家,普言助乡兴” 推普实践团队实践报告

2025-07-21 10:43:23   来源:看点时报

一、实践背景

推广普通话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在乡村地区,方言隔阂不仅影响信息交流效率,还制约着劳动力流动、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对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响应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语桥通万家,普言助乡兴”推普实践团队应运而生。团队由高校语言专业学生组成,旨在通过精准推普服务,搭建沟通桥梁,提升乡村居民的普通话应用能力,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二、实践内容

(一)乡村语言现状调研

实践团队选取了3个不同类型的乡村开展调研,包括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村寨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城郊乡村。通过发放问卷、入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乡村居民的普通话水平、使用场景及学习需求。调研对象涵盖村民、村干部、乡村教师、返乡创业者等不同群体,共回收有效问卷600份,访谈120余人。调研发现,乡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群体普通话水平相对较高,但留守老人、儿童及部分务农人员存在发音不标准、词汇匮乏、沟通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二)分层分类教学活动

基础普及课堂:针对老年群体和低学历村民开设基础班,从拼音发音、日常用语入手,编写通俗易懂的《乡村日常普通话手册》,内容涵盖购物、就医、乘车等高频场景用语。采用 “一对一” 结对辅导、情景模拟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趣味性。

专项技能培训:为乡村教师、电商从业者、旅游服务人员开设专项班。对教师开展普通话教学能力培训,提升课堂语言示范水平;为电商从业者培训直播带货话术、产品介绍用语;为旅游服务人员设计接待礼仪用语课程,助力乡村旅游品质提升。

青少年启蒙教育:在乡村小学开设“普通话小课堂”,通过儿歌、故事、朗诵等形式培养孩子们的普通话语感。组织 “小小推普员” 选拔活动,让孩子们成为家庭和社区的普通话推广使者。

(三)文化融合推普活动

推普文化汇演:结合乡村文化特色,编排普通话小品、快板、朗诵等节目,将推普知识融入文艺表演中。在村文化广场举办汇演3场,吸引村民积极参与,在欢乐氛围中增强推普意识。

语言文化展览:制作普通话发展历程、方言与普通话对比等主题展板,在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设置展区。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村民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线上资源建设:录制普通话教学短视频30余条,内容涵盖发音技巧、场景对话等,上传至短视频平台和乡村微信群,方便村民随时学习。建立“推普互助群”,团队成员在线解答村民的语言问题。

三、实践成果

(一)提升乡村居民普通话水平

经过系统培训,参与基础班的老年村民能熟练使用日常普通话进行简单交流,沟通自信心显著增强;专项班学员的职业用语规范度明显提升,电商从业者的直播销售额平均增长20%,旅游服务人员的游客满意度提高15%。乡村小学学生的普通话测试达标率较之前提升了25个百分点。

(二)构建多元推普服务体系

团队形成了“调研-教学-反馈-优化”的闭环服务模式,编写特色教材3套,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库1个,培养乡村本土推普骨干20名。建立的“高校-乡村”长效合作机制,为后续推普工作奠定了基础。相关经验被当地教育局采纳,纳入乡村教育帮扶计划。

(三)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推普服务直接促进了乡村经济交流,部分村民借助标准普通话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成功与外地收购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乡村旅游从业者通过规范服务用语,提升了游客体验,带动了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间接增加村民收入。

四、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一)学习持续性不足

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繁忙,难以保证固定学习时间,部分学员出现“学后忘前”的现象。老年群体记忆力衰退,学习效果巩固难度较大,缺乏常态化的练习环境和监督机制。

(二)地域差异需求明显

不同类型乡村的推普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传统农业村侧重基础交流用语,旅游特色村急需服务行业用语,产业转移村则对职业技能用语需求迫切。现有教学内容难以完全满足个性化需求,精准化程度有待提高。

(三)本土师资力量薄弱

乡村缺乏专业的普通话教学人才,团队撤离后,推普工作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本土推普骨干虽经培训,但在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仍有欠缺,难以独立开展系统教学活动。

五、改进方向与建议

(一)建立长效学习机制

依托村文化活动中心设立“推普学习角”,配备普通话学习书籍、音频设备和线上课程终端,供村民随时学习。组织村民成立“普通话互助小组”,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营造持续学习氛围。开发学习打卡小程序,通过积分奖励等方式激励村民坚持学习。

(二)推进精准化推普服务

根据不同乡村的产业特色和人群特点,定制个性化推普方案。针对农业村开发农产品销售用语课程,为旅游村设计多语种服务用语手册,为产业村编写职业技能术语词典。建立需求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三)加强本土师资培养

实施“推普师资孵化计划”,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选拔优秀乡村教师和青年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培养一批扎根乡村的专业推普师资。建立高校与乡村的结对帮扶机制,通过线上指导、定期下乡等方式,持续提升本土师资水平。

六、实践总结

“语桥通万家,普言助乡兴”推普实践团队通过扎实的调研和精准的服务,在提升乡村居民普通话水平、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推广普通话是打通乡村沟通壁垒、激活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虽然实践中存在学习持续性不足、精准化不够等问题,但为后续推普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团队将继续完善服务模式,深化校地合作,让普通话真正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连心桥”,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语言力量,让“语桥”通向千家万户,让“普言”助力乡村兴旺发达。

署名:庞雅琪 于英曼 李艺凡 郝甜 张芸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