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推动下,一支由多专业大学生组成的创新团队,深入青岛平度宗家庄村,围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宗家庄木版年画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三个月的实地调研与落地行动,团队以“文化筑基、数字赋能、产业融合”为路径,为这门传承200余年的传统技艺注入现代活力,探索出一条非遗文旅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宗家庄木版年画自清嘉庆年间诞生以来,历经风雨传承至今,形成了“中色相对比、擅晕染技法、套色达7层”的独特艺术风格,与潍坊杨家埠年画“强色相对比、套色≤5层”的特点形成鲜明差异。清末民初时期,这里曾有30余户年画作坊,“新盛元”“公兴义”等老字号日销年画6万张,远销东北及朝鲜,题材涵盖门神、灶王、五子登科等胶东民俗与神话传说,是农耕文明与民间艺术融合的活态见证。2022年,其入选“山东省十大非遗创新案例”,品牌价值评估达1.5亿元,但团队调研发现,这一文化瑰宝正面临严峻挑战:现存传承人仅5人且均年过六旬,传统“师徒制”难以规模化传承;传播渠道局限于线下展览,年轻群体认知度低;年产值不足50万元,仅占村集体经济的3.2%,产品仍以传统纸质年画为主,缺乏现代衍生品。与此同时,宗家庄村70%收入依赖苹果种植,青壮年外流率超25%,单一经济结构让非遗传承雪上加霜。
为筑牢品牌根基,团队首先启动文化挖掘工程。成员们挨家挨户走访87户村民,用高精度设备对1200余块清代雕版进行全景拍摄,建立电子档案;结合地方史志与老艺人访谈,梳理出每幅年画的年代背景与民俗寓意,编纂成《宗家庄年画民俗符号图谱》,系统解读“鱼象征连年有余”“蝙蝠代表福气”等28组吉祥符号。针对受损年画,团队成员学习专业修复技术,完成30余幅老画的污渍清理与纸张加固,并通过线上募捐筹集资金,租赁恒温仓库妥善保存藏品。在传承机制创新上,团队推动设立“年画大师工作室”,邀请国家级传承人驻场教学;发起“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平度中小学开设年画选修课,开发趣味教材与工具包,计划年覆盖学生1万人次;设立“乡村创客工坊”,为返乡青年提供设计培训与市场对接,三年内拟培育50名青年传承人,形成“老匠人带新力量”的梯队。此外,团队还在村内主干道打造“年画长廊”,用废弃农房改建“年画记忆馆”,让文化遗产成为村民认同的精神地标。
数字化传播是团队实践的重要突破口。他们开发的“年画故里”小程序,实现三大核心功能:VR虚拟游览模块用3D建模还原年画工坊,用户可360度观看刻版、套色全过程,点击互动按钮了解“门神”等题材的历史渊源;社交互动区支持用户上传填色作品参与“每周佳作”评选,AR游戏模块可兑换线下体验券,试运行期间日均访问量破5000人次;线上商城销售年画主题笔记本、帆布袋等文创产品,配套多样化支付与物流服务,首月销售额超3万元。团队还在抖音、小红书运营“年画故里”账号,制作《90岁老艺人的刻版人生》等短视频,其中记录传统套色技艺的视频获赞10万+,带动#胶东年画里的年味#话题阅读量破百万。线下与当地文创园合作设立体验区,定期举办“技艺传承日”,传承人现场指导刻版、拓印,单日最高接待体验者200人次,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消费转化”的闭环。
产业融合让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动能。团队设计“年画+文旅”线路,串联工坊、田园综合体、非遗民宿,配套导览与手作体验,预计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开发“年画+农产品”礼盒,将“五谷丰登”图案融入苹果包装,试销期间溢价达40%。规划中的“年画田园综合体”,将用500亩土地打造彩色水稻年画景观与互动装置,带动50户农户合作经营,预计户均年收入增30%。团队还协助成立“宗家庄年画合作社”,从文旅收入中提取10%设立保护基金,目前已吸纳30户村民,提供文旅服务、手工艺制作等岗位近百个,人均年收入提高30%。村民王大姐笑着说:“以前守着果园过日子,现在做年画、当导游,挣钱顾家两不误。”
此次实践构建起“文化认同—产业增收—治理提升”的良性循环,不仅让宗家庄木版年画重焕生机,更形成可复制的“非遗+”乡村振兴模式。团队总结的《年画文旅品牌建设操作手册》入选省级优秀案例,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言:“非遗保护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传统在当代生活中扎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正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数字赋能,推进“年画+元宇宙”项目,让百年技艺在乡村振兴中持续绽放光彩。
署名:李艺凡 郝甜 张芸萌 庞雅琪 王佳怡 周一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