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学院瓷脉薪传·剧语先锋社近日奔赴景德镇,开展“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成员们在活动中深入探寻陶瓷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积极钻研创新之道,在古今交融中学习瓷器制作技艺,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担当与作为。
此次实践首站,团队探访了古窑民俗博览区。晨光漫入窑窟时,千年匠心似在光影中苏醒,默默流淌着匠人世代相传的技艺根脉。日头渐高时,现场制瓷表演令人惊叹——泥块在巧匠手中褪去粗粝、渐显莹润瓷光,这生动场景仿佛为接下来的深度交流铺垫了氛围。
重头戏落在与中国陶瓷大师袁宁霞的交流中。当成员们问及白釉施彩的技法奥秘,大师指尖轻捻仿佛仍沾着釉料,从选料时如何辨别白釉细腻度,到施彩时笔锋轻重与窑火温度的微妙呼应,再到纹样设计里藏着的东方美学密码,一一拆解细说。那些浸透着岁月经验的心得,既有“釉色随光变,下笔需留三分巧”的实操诀窍,也有“瓷上画要见风骨,先得心里有山河”的创作哲思,句句落在实处又直抵艺术本质。这番倾囊相授,不仅让成员们对陶瓷技艺有了更深透的理解,更为瓷剧创作劈开新思路——原来技艺传承藏在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里,这也让剧本中关于匠人精神的刻画有了可触可感的血肉。
随后,团队与自小研习传统陶瓷技艺的郑金明先生展开交流。郑金明摩挲着手中的作品,说起当年学手艺的日子:“那时候总觉得师父严,后来才懂,他教的不只是手艺,是让你跟瓷土、窑火打交道时,得有股子较真的劲。就像揉泥,力道匀了,瓷坯才结实;火候准了,釉色才活泛。这些道理,比任何技巧都金贵。”这话让成员们格外有感触。前几日试着上手拉坯时,有人急着成型,揉泥力道忽轻忽重,导致坯体在转盘上歪歪扭扭;还有人调釉时凭感觉加水量,烧出的釉色发灰发闷。此刻听郑先生一说,大家才明白那些看似严苛的规矩里藏着的门道——就像团队做文化传播,若只是浮光掠影地讲技艺,不去深究“较真”背后的匠人精神,又怎能让瓷文化真正立起来?低头看着笔记本上记下的“揉泥要匀”“火候要准”,成员们忽然觉得,这些不仅是制瓷的要诀,更成了接下来工作的标尺:要像揉泥般扎实打磨内容,像控火般精准把握传播分寸,才能让瓷文化的故事如上好的釉色般鲜活动人。
实践的最后一站,团队走进了陶溪川。这里,御窑博物馆的千年窑火余温与街区的现代艺术气息交融成独特气场,没有简单的新旧割裂——古老制瓷技艺在现代设计思维的催化下,正生长出令人惊喜的模样:彩色手绘的卡通瓷盘、以玲珑瓷为灵感的极简茶具、甚至将柴窑烧造的随机性转化为装置艺术的一部分……这些带着历史基因又充满当代审美的作品,被年轻人捧在手心、摆进现代家居,真正活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这趟调研让团队清晰看见:当代陶瓷的传承,是匠人守着窑火时也会研究直播镜头角度,是修复师补全古瓷裂痕时也会思考如何AR还原历史场景,更是无数年轻人带着“让老手艺会说话”的信念,让千年瓷文化在生活场景、艺术表达、教育传播中不断生长。这种扎根传统又向着未来的活力,正是陶瓷文化最动人的当代注脚,也为团队接下来的文化传播工作注入了更坚定的方向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