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非遗传承,青春赋能”——山东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社会实践纪实

2025-07-21 09:35:06   来源:今报在线

七月盛夏,烈日炎炎,却挡不住一群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山东师范大学大学文学学院“非遗传承,青春赋能”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山东省多地,深入探寻非遗文化的魅力,用青春力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此次实践以“保护、传承、创新”为主线,通过走访调研、技艺学习、文化宣传等形式,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上,书写了一份新时代青年的答卷。

一、溯源非遗:触摸历史脉络,感悟文化基因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青岛泊里镇,探寻省级非遗项目“泊里红席”。在红席文化馆内,一张张色彩鲜艳的红席铺陈眼前,编织纹样中流淌着百年技艺。非遗传承人肖长全向团队成员讲述红席从农耕时代到现代生活的演变:曾用于婚庆、祭祀等重要场合的红席,如今在乡村振兴中成为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然而,编织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愿意学习耗时耗力的编席技艺者寥寥无几。团队在调研中深刻意识到:非遗保护不仅是技艺的留存,更是文化生态的重构。

随后,团队前往潍坊青州市,在青州古城感受非遗的活力。青州大鼓的铿锵鼓声、抖空竹的灵动身影、剪纸艺人的飞刀走纸……古城内非遗一条街的打造,让传统技艺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青州市政府的政策扶持、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创新,为非遗注入了新生机。团队在访谈中了解到,政府通过非遗补贴、技艺培训、文旅融合等方式,有效解决了传承人老龄化、技艺后继乏人的问题。

二、躬身实践:技艺传承中的青春力量

在莒南县坊前镇,实践团队走进石雕工坊,亲身体验“石上生花”的技艺。挥锤凿石的声响、石屑纷飞中的专注,让成员们对“工匠精神”有了具象化的理解。非遗传承人王师傅坦言:“石雕不仅是手艺,更是对家乡文化的守护。”团队协助拍摄宣传视频、设计文创产品,将传统石雕与现代审美结合,助力非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淄博博山之行,让成员们对琉璃文化有了深刻感知。在高温炙烤的作坊里,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孙浩云共同制作琉璃作品。融化的玻璃液在吹管下逐渐成型的奇妙过程,让成员李明聪感叹:“每一件琉璃都是火与艺术的对话,是匠人用生命温度铸就的珍宝。”团队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记录制作过程,让更多人直观感受非遗之美。

三、创新传播:非遗保护的青年路径

实践中,团队发现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人”的参与。在烟台栖霞市,团队成员协助当地非遗保护中心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小学生开设剪纸、螳螂拳体验课。十岁的剪纸技艺第五代传人小栾在课堂上的灵动表现,让成员们看到传承的希望。而在济南槐荫区,团队参与“非遗龙山亿昌黑陶文化研学游基地”的揭牌活动,见证黑陶技艺与现代教育的结合——中小学生在研学中触摸泥土的温度,理解“器物承载文明”的内涵。

针对非遗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团队创新设计“非遗+科技”方案:利用VR技术还原传统技艺流程,开发非遗知识互动小程序,策划“我与非遗的一天”短视频挑战赛。在社区宣传中,成员们将非遗法律知识与剪纸艺术结合,通过普法剪纸作品展,让群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了解非遗保护政策。

四、赋能乡村:非遗与振兴的双向奔赴

在临沂、潍坊的调研中,团队观察到非遗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泊里红席合作社通过电商渠道将产品销往全国,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青州的非遗文旅项目为古城注入活力,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团队成员协助编写《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手册》,总结“技艺培训+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更多乡村提供参考。

实践尾声,团队在青岛泊里镇举办“青年与非遗对话”论坛。非遗传承人、乡村振兴负责人、青年学生共聚一堂,探讨非遗保护的痛点与机遇。成员刘峻岑在发言中表示:“青年不应只做非遗的旁观者,而要成为参与者、创造者。用我们的创意与行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青春。”

结语:以青春之名,守护文化之根

此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从旁观者变为践行者,从学习者变为传播者。他们用脚步丈量非遗的厚度,用心灵感受文化的温度,更用行动探索传承的路径。非遗保护不是静态的博物馆陈列,而是动态的文明延续。当青春与传统文化相遇,迸发的不仅是创新的火花,更是一代人对文化根脉的坚守。

新时代青年,当以文化自信为底色,以创新思维为画笔,在非遗保护的画卷上书写属于这一代的篇章。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记忆”,而是活在当下、走向未来的“生命之花”。这,正是社会实践给予青年最深的价值启示

署名:李艺凡 郝甜 张芸萌 庞雅琪 王佳怡 周一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