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合工大学子三下乡:非遗花灯点亮乡村,茶香梅韵助力振兴

2025-07-20 17:41:22   来源:财讯网

7 月 10 日至 12 日,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 “传承文化根脉、激活产业动能” 的号召,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茶韵灯影映红梅”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开展实地调研。在全体队员共同努力和当地政府及相关人员支持下,团队以技艺体验、助农推广、产业调研等多元路径深层次赋能仙居非遗传承,点亮乡村振兴星火,践行青春使命。

仙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唐代诗人项斯、宋代名臣吴芾等历史名人曾在此留下印记;下汤遗址、朱溪岩画等古迹见证岁月变迁;皤滩古镇更是有 “江南第一古镇” 之称,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便在此孕育发展。

实践团队首站走进 “仙居神韵花灯工作室”,跟随非遗传承人方荷玉老师了解这门 “中华第一灯” 的技艺。“未借龙筋撑月魄,但凭蝶骨透春虹” 道出其特色 —— 无需骨架支撑,却能透出绚丽光影。方荷玉介绍,制作一盏花灯需经绘图、黏贴、剪样、凿花、针刺等 13 道工序,“差一毫米都不行”。针刺工艺要求 “针稳、眼准、心静”,万千针孔构成图案;“无骨” 则依靠棉纸与卡纸的双层结构实现稳固。这十三道工序,承载着手艺人的耐心与匠心。

方荷玉强调,非遗传承要 “从娃娃抓起”。团队随后前往皤滩乡中心小学,该校秉持 “传承无骨花灯,培育傲骨俊才” 理念,开发校本教程《古街古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新时代下,无骨花灯在保留特色结构的同时,正尝试通过计算机建模和 3D 打印拓展造型可能。传统花灯造型融合 “天圆地方” 哲学 —— 圆形灯顶呼应 “天”,立体结构拼接象征 “地”;龙腾凤舞、牡丹松鹤等图案则关联天地意象,体现传统审美 。

图为神韵花灯工作室与非遗传承人方荷玉老师的摄影

7 月 11 日,团队走进仙居茶叶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起源于 1952 年,如今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品茗一体的综合企业。队员参观加工车间,见证新鲜茶叶经杀青、摊青、揉捻等粗制步骤,及试剂检测与人工品鉴双重质检的精制过程,直观感受 “精益求精” 的制茶标准。队员还亲手体验摊放茶叶,体悟 “和、静、怡、真” 的茶道智慧。在文化展厅,大家品悟茶道中蕴含的中华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美。

为回馈企业接待,团队组织文艺汇演,通过琵琶演奏、软笔书法、茶艺展演等形式搭建沟通桥梁,并借助线上直播等途径宣传,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传统底蕴与创新思维,响应 “产学研用一体化” 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与仙居茶叶实业有限公司员工合影

团队最后一站调研广度乡及神仙大农农产品售卖处的 “高山杨梅” 产业链。广度乡高海拔造就的昼夜温差,让杨梅积累充足糖分,口感甜酸交融。团队拍摄 “杨梅文化节” 主题短剧,融合茶叶、无骨花灯元素,探索 “品梅、赏非遗、饮茶” 的文旅融合路径。同时,团队访谈果农,提出文化节创意以丰富游客体验。

在神仙大农售卖基地,队员了解到其对杨梅产品的创新:将传统杨梅汁改为易携带的塑料小罐装,调试酸甜比,添加紫苏汁提升口感,并赋予 “梅焦虑”“梅烦恼” 等情绪价值,打造出销量超 90 万瓶的紫苏杨梅汁爆款;杨梅酥、杨梅干等深加工产品也广受认可。队员还协助工作人员以双语直播宣传仙居农产品,助力销售。

图为团队参观神仙大农特色农产品销售基地

此次仙居之行,“茶韵灯影映红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土地,用青春对话传承。从针刺无骨花灯的千针万孔里,读懂了“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坚守;从茶香袅袅的非遗传承中,品悟了“和静怡真”的东方智慧;从高山杨梅与“神仙大农”的产业振兴里,见证了传统与创新碰撞出的共富火花。

实践虽暂告一段落,但青年与乡村的联结才刚刚开始。团队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启程,深知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兴旺,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未来,他们将继续以所学所长为笔,以青春热忱为墨,在传承非遗、赋能乡村的道路上持续探索,让茶韵流芳、灯影璀璨、梅香远播,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

文字:蒋译萱 指导老师:唐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