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7月9日至12日,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茶韵灯影映红梅”实践团队赴浙江省仙居县,以“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升级”为主题,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践探寻。在全体队员共同努力和当地大力支持下,实践团队通过非遗研学、直播助农、茶企考察三大板块深入探索仙居文化,以多元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展现青年担当。
一、龙形古街寻非遗,无骨花灯续千年
10日上午,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皤滩古镇。在古镇非遗工坊,团队成员跟随非遗传承人方荷玉深入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骨花灯的制作技艺,看方老师用一根针,一张纸,用最简单的材料手把手传授最珍贵的技艺。小小的台灯下,方老师紧紧握着一个银红相间小刻刀的手上散着皱纹,浅的如溪,深的似壑,蜿蜒着半生的手艺,指腹处的茧在灯下清晰可见。令人惊叹的是,方老师制作的这些花灯,没有骨架支撑,却在点亮瞬间焕发出惊人魅力。光线透过细密的针孔,在纸面上投射出精妙的光影效果,传统纹样在光晕中动人心魄。
非遗研学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深度触摸到千年无骨花灯的技艺精髓,更通过青年视角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探索出创新路径。队员们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尝试将花灯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场景,通过短视频记录、文创开发等多元传播方式,切实推动了这项"中华绝艺"的活态传承——让沉睡在古籍中的花灯技艺,真正走出作坊、走进校园、走向大众视野。
(图为方老师向团队讲解无骨花灯)
二、短剧绘就振兴美,数字赋能产业兴
11日上午,在抱上村的青山绿水间,团队取景拍摄了原创短剧《乡村振兴需深扎文化根脉》。拍摄以杨梅产业为切入点,用影像诉说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生动展现了乡村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历程。
11日下午,实践团队走进村子附近的“神仙大农”产业基地,开展助农直播实践活动,把短剧变成现实。在农产品直播间,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化身带货主播为仙居杨梅代言。面向直播镜头,团队成员微笑着用手托起一瓶杨梅汁,落落大方地将其亮点娓娓道来,向观众安利仙居特色农产品。“家人们快看,这瓶是‘梅烦恼’,咱们小朋友们是不是更喜欢‘梅作业’呀……”通过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和创新的营销模式,有效缩短了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流通链条,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此外,团队还前往杨梅基地广度乡进行考察,深入访谈杨梅果农,提出杨梅文化节的创意。此次活动既是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传统农产品拥抱数字经济的一次有益探索。
(图为团队在神仙大农直播带货仙居农产品)
三、一叶匠心承古法,满堂新意焕茶香
12日,实践团队走进仙青茶叶加工车间,实地探访传统制茶工艺。在茶香四溢的生产车间,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了茶叶从鲜叶到成品的完整制作流程,包括摊放、杀青、揉捻、烘焙等九道核心工序。团队成员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亲身体验了鲜叶摊晾等环节,切身感受传统制茶技艺的精妙。仙青茶业负责人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未来计划进一步推动茶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了传统制茶工艺,更探索了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新路径。当天下午,团队举办了“茶香青春”主题展演活动。通过融合传统茶艺与现代艺术的创新表演形式,包括琵琶演奏、创意茶艺展示、诗歌朗诵等节目,生动展现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现场同步开设抖音直播,有效扩大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播范围。
(图为团队与茶叶公司交流后合影)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我们深感使命光荣。”团队负责人表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青年学子将始终坚持用科技赋能传统、以创新推动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