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3日,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红立方”社会实践队于吉县开展了为期5天的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青春之姿,奏响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传承的乐章。
在柏山寺乡,“红立方”实践队为当地儿童带来了充满趣味与活力的普通话课程。为了深入了解村民的普通话认知和需求,实践队开展了入户调研和发放传单活动,队员们耐心地为村民们讲解普通话的发音技巧和语法规则,在壶口瀑布景区,实践队队员们为游客进行黄河抗战故事宣讲,感受到了黄河抗战文化的磅礴力量。
青春赴吉县,推普助振兴
7月8日下午,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吉县见面会在柏山寺乡实践基地顺利召开。吉县团委书记李媛,柏山寺乡副乡长李迎春,我校社会学与法学学院副院长、本次实践队带队指导教师单云慧出席见面会,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实践队队员全体参会,标志着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在吉县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
本次见面会为我院暑期“三下乡”活动在吉县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学校与地方的携手合作下,实践队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必将在吉县乡村振兴中书写精彩篇章,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
史旅青春播普语之种·语言赋能绘就乡村振兴新篇
7月9日,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8名成员深入柏山寺乡,面向乡村儿童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宣讲活动,以语言文化赋能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活动中,实践队围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这一目标,开展了“普语播春润乡土,振兴共绘新蓝图”主题宣讲活动,并精心遴选了经典文学、红色故事等多样化稿件,通过“示范领读+实践跟读”的形式,由队员进行标准发音示范,并邀请儿童逐段朗读。队员针对发音难点进行“一对一”指导,系统纠正方言发音习惯,强化普通话语音规范意识。
此次活动以儿童为纽带,为乡村教育振兴、文化振兴筑牢语言根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在未来持续深化推普工作,通过常态化、专业化的语言推广活动,充分发挥普通话在促进信息互通、产业协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以语言之力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普语赋能基层,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7月9日,“红立方”社会实践队在临汾市吉县柏山寺乡开展了“普语润心”主题系列实践活动,为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实践队员在柏山寺乡政府举办专题宣讲会,面向乡级、驻村干部及村级干部,以生动形式宣讲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并进行实用发音技巧指导,助力提升干部沟通效能与服务规范性,带来全新发展理念。队员们深入乡镇,发放推普及绿色乡村建设主题宣传材料,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绿色文化振兴。同时,精心设计问卷调查,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深入了解群众需求与期盼,为后续精准服务提供坚实依据。
此次系列活动不仅提升了干部语言能力、增强了群众文化素养,还搭建起高校与乡村的沟通桥梁。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社会实践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贡献更多力量。
调研传策促乡语 普语通心搭侨梁
7月10日,“红立方”社会实践队深入柏山寺乡大庄村,多举措开展普通话普及活动,助力乡村语言文化建设与城乡交流融合。
实践队通过面对面入户访谈和发放传单,重点了解村民使用普通话的场景、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及学习困惑。调查发现,多数村民在对外交流中会主动用普通话,但在语法规范、口音纠正等方面有短板,部分中老年村民学习渠道缺乏、沟通信心不足。,了解村民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学习需求和交流困难。结果显示,多数村民能与外来人员简单沟通,但发音准确性和词汇丰富度欠佳,部分老年人有学习兴趣却缺系统方法。
针对调研结果,队员们向村民讲解普通话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分享学习方法,在传单中附上日常用语对照表、学习小技巧等内容,并现场答疑。此次实践精准掌握了乡村普通话推广现状,提升了村民学习积极性,为乡村语言文化建设和城乡沟通交流筑牢基础、搭建桥梁。
乡音汇壶口·雅言共新声
7月11日,“红立方”社会实践队深入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面向广大游客开展了一场“乡音汇壶口,雅言共新声”普通话推广主题互动活动。
活动紧扣“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文旅交流与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实践队精心设计了互动环节,队员们热情邀请游客参与其中,介绍活动意义,鼓励大家分享乡音之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展示板上写下自己家乡最具特色的方言词汇、日常用语,并在对应栏标注上其对应的普通话含义。天南地北的乡音汇聚于壶口瀑布的壮丽背景之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此次实践,队员们用青春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将推普工作落到实处。精准发力,为提升壶口瀑布景区语言服务软实力、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做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积极贡献,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之花开放在母亲河畔,声声“雅言”与壶口涛声共鸣,共筑沟通理解的坚实桥梁。
推普传文并举·赋能红色热土
7月11日,“红立方”社会实践队深入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面向广大游客开展了一场“语润山河·红音筑梦”主题推普与文化宣讲活动。活动巧妙融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黄河抗战文化宣传,为壮美壶口注入青春力量,切实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在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边,实践队组织“铭记抗战史诗,传承民族红魂”主题宣讲。队员们运用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深情讲述壶口地区军民在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保卫黄河的壮烈故事,以及黄河精神在抗战中的象征意义。紧扣“推广普通话传承红色基因,助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目标,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黄河壶口地区特有的抗战历史文化弘扬,实现“推普”与“传文”互促共进。
本次实践,队员们用切实的行动服务地方的发展。不仅传递了普通话这把沟通的金钥匙,更点燃了壶口红色记忆的传承之火,为擦亮壶口“自然奇观+红色地标”的双重名片、促进当地文旅融合与精神文化建设贡献了扎实的青春力量。
红立方探上东产业新景·青年志传普语乡村新风
7月11日下午,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红立方”社会实践队走进吉县吉昌镇上东村园区,开展了一系列推广普通话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推广。
活动伊始,实践队成员参观了上东村的乡村振兴优秀产业示范——游乐园和露营地。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其在带动村民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随后,实践队开展了乡村调研。队员们分组深入园区各个角落,与村民亲切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产业发展需求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队员们还向村民发放推广普通话的传单。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并耐心纠正村民的发音,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说普通话,以促进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
此次活动,“红立方”社会实践队成员不仅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为推广普通话、促进乡村文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实践队成员将继续深入乡村,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之花在乡村大地绚丽绽放。
“红立方”传声助乡童,普通话架桥促振兴
7月12日,“红立方”社会实践队深入吉县柏山寺乡,为当地儿童表演推广普通话情景剧——《普通话小卫士》,为乡村语言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红立方”社会实践队以剧本为载体,通过开设趣味普通话课堂、绕口令、“同诵一首诗,共唱一首歌”等生动的剧情、互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体会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在提升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的同时,增强了对表达的自信,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种子。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语言推广,更是用爱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为柏山寺乡的孩子们铺就了一条更广阔的成长之路的同时,给柏山寺乡带来了优质的语言推广资源。也为打破语言壁垒、促进乡村对外交流、助力乡村振兴增添了青春新动力。
传黄河战史·育赤子初心
7月12日,“红立方”社会实践队走进吉县柏山寺乡,以“普通话讲解黄河抗战知识”为主题,为当地小朋友们开展红色文化科普活动。
实践活动中,队员们精心准备了印有黄河岸边的抗战小故事、英雄人物画像的宣传页。队员们用标准普通话逐字逐句朗读宣传单上的内容,结合生活场景举例解释小朋友们难懂的词汇。同时,引导小朋友们拿着宣传单跟读,纠正发音的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片段。
此次实践不仅让柏山寺乡的小朋友们通过宣传单系统了解了家乡的红色历史,提升了普通话表达能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爱乡的种子。“红立方”队以宣传单为载体、普通话为桥梁,让红色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基层的推广注入青春动能,既丰富了当地儿童的暑期生活,也为传承黄河抗战精神、培育新一代红色传人贡献了青春力量。
书润童心·伴读助振兴
7月12日,“红立方”社会实践队在吉县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心伴读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关爱农村儿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针对吉县柏山寺大庄村的小朋友们,在吉县的社会实践基地里通过伴读形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活动现场,实践队为孩子们发放了精心挑选的图书,包括童话、科普、历史等类别。队员们与孩子们一对一伴读,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引导他们走进书的世界。同时,还为孩子们准备了画笔、便利贴等文具,鼓励他们在阅读之余发挥创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实践队员们也表示,此次爱心伴读活动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今后将继续投身公益事业,为乡村孩子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爱心伴读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还为他们搭建了一个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同时,活动也展现了山西师范大学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精神风貌,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此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当地村民和儿童的普通话水平,也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了黄河抗战文化的魅力。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红立方”社会实践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未来,他们将继续前行,用语言的力量架起沟通的桥梁,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
照片:马海艳、梁彤
指导老师:代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