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科技为龙江稻作注入 “数字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2025-07-20 13:12:44   来源:财讯网

七月,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稻浪层层翻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场意义深远的科技助农实践正在火热开展。一支汇聚了农业科技专家、高校学者以及青年技术骨干的专业团队,扎根于齐齐哈尔市、鸡西市等黑龙江 5 个主要水稻产区,全力为传统稻作模式植入 “数字神经”,开启了智慧农业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21—2025 年)》明确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黑龙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而这支团队的行动正是对政策的有力践行。

团队成员深知,深入了解农民需求和实际问题是科技助农的基础。他们不辞辛劳,深入田间地头,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走访调研。团队成员走进 63 家农户家中,与农民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在水稻育秧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诉求;与 8 家合作社负责人深入探讨产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方向。为获取更全面、精准的信息,团队精心设计问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收集到 104 份真实的农户反馈。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声音,成为了团队后续技术研发和服务优化的重要依据,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线索。

在东北农业大学的试验田里,团队搭建起 37㎡的立体育秧架,选用 “绥粳 28” 水稻品种进行试种,并与传统育秧方式展开对比试验。团队成员日夜驻守试验田,详细记录水稻生长的各项数据,仔细观察不同育秧方式下水稻的生长差异。通过反复的试验与深入分析,逐步优化立体育秧架的设计与使用技术,为水稻育秧技术的创新筑牢了实践基础。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对育秧过程中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关键因素进行精准调控,为秧苗生长创造最佳环境。

在科研合作方面,东北农业大学与北京双河农场签署了 “特色型东北粳稻品种选育” 技术开发合同,双方将在水稻品种选育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培育更适合东北地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2024 年 7 月 26 日,团队成员参与在双河农场召开的 “水稻智慧农场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 项目调研会,与众多科研机构专家、种植大户以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共同探讨水稻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分享技术创新成果,为推动水稻产业升级汇聚智慧与力量。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了各方资源,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将先进的育秧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团队积极行动,计划走访黑龙江、吉林等 6 家合作社,为其提供 “设备租赁 + 技术服务” 套餐。他们不仅将先进的育秧设备带到合作社,还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从设备的安装调试到育秧技术的操作培训,手把手教会农民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同时,团队成员还在田间地头开展科普讲座,向农民普及水稻育秧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理念,帮助他们摒弃传统落后的育秧方式,提高水稻种植的科技含量。在推广过程中,团队注重与农民的沟通交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对技术和设备进行优化调整,确保农民能够真正掌握和运用新技术。

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是团队技术研发的重要目标。目前,一套育秧配套设备成本为 3 万人民币,团队正全力以赴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优化设计、改进工艺、整合供应链等多种方式,致力于将制作成本降至 1 万元。他们深知,只有让先进的育秧设备和技术变得更加经济实惠,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农民受益。这一努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还将推动整个水稻产业的升级发展,使我国的水稻种植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从深入的走访调研到关键的技术研发,从积极的推广试用再到持续的成本优化,这支团队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科技助农的使命与担当。他们在黑土地上播撒科技的种子,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收获水稻产业发展的累累硕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黑龙江的水稻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