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丹心映窈口:浙江中医药大学学子四维赋能乡村振兴实践纪实
为了响应“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号召,浙江中医药大学赴富阳窈口村实践团于2025年盛夏开展多维立体实践。团队以中医药专业为根基,通过基层医疗服务、生态环境探访、红色文化寻迹、非遗传承守护四大篇章,绘制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画卷,诠释新时代青年在乡土中国中的责任担当。
杏林躬行篇:基层服务践初心
2025年7月,实践团走进窈口村老年照料中心,以中药香囊、养生锤和推拿义诊服务传递温暖。方言虽隔,微笑与轻拍却架起沟通桥梁;老人们对香囊爱不释手的画面,印证了“银龄健康”的切实需求。在村卫生室,实践团团长徐若瑄带领团队成员与村医深入交流,记录下高血压、糖尿病及劳损性腱鞘炎等地方多发病,并分享实用技术。诊室墙上悬挂的村民健康档案、药柜里分类整齐的慢性病药物,无不体现基层医疗的坚守与不。“医路向基层,情系千万家”,这场实践将政策蓝图化为田间地头的健康守护。
绿韵乡行篇:生态智慧映田园
团队以生态视角重识窈口。徽派古建群依山势错落,蜀葵与向日葵点缀巷陌,晾晒的粽叶引出碱水粽的草木灰碱水工艺——金粉农家乐老板端上的这份传统美食,凝结着“顺时养生”的生态智慧。桃园里,果农传授的生长日志记录法;玉米地中,老农演示的秸秆还田技术;池塘边用玉米须煮水的土方,无不展现人地共生的循环哲学。夜幕下,广场舞的乐声与蝉鸣交织,村民的笑颜诠释着生态美与生活美的辩证关系。团队成员在此读懂“天人合一”:建筑是凝固的生态答卷,农田是永续的生态课堂。
红馆寻迹篇:血色山河铸忠魂
窈口村三面环山的地形,曾是金萧支队的天然屏障。纪念馆内,锈蚀的步枪与泛黄的日记本诉说着1945年的烽火岁月——老鹰岩为哨、古桥作站、溶洞藏械的游击智慧令人叹服。张文达烈士亭前,团队默诵其就义前的誓言:为劳苦大众解放献出一切。百年樟树下,红色基因已融入乡村振兴:昔日战场化作教育基地,革命精神滋养着新时代的乡村建设。
文脉薪传篇:非遗活态续春秋
团队见证了非遗的当代焕新。广场舞中融入的越剧云手,金萧支队纪念馆二楼陈列的戏服与童声唱腔,展现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根雕师傅“七分天然,三分人工”的刻刀哲学,张氏正骨“手法精准更重医德”的祖训,揭示非遗“技以载道”的本质。村民将易筋经与越剧身段糅合的巧思,更印证了文化传承的全民参与性。
在窈口村的每一寸土地上,团队成员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脉搏——它是老年照料中心里老人舒展的眉头,是卫生室村医坚守的身影;是古巷中飘散的粽叶清香,是果园里沉甸甸的丰收喜悦;是纪念馆里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是根雕刀下流淌的文化血脉。
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具体而微的坚守与创新。中医药人的使命,既在于守护个体健康,更在于传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智慧。离别时,暮色中的窈口村炊烟袅袅。团队成员知道,这片土地的故事仍在续写——而团队,将以今日之所见所感为薪柴,让青春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中,燃得更亮,照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