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福建农林大学“织‘云’共富网”实践队深入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以八喜楼、大夫第为窗口,探寻客家建筑中“耕读传家”的文化密码。这一贯穿客家家族传承的生存智慧,在古建筑的剧游体验与雕梁画栋间,诉说着“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精神脉络。
图为实践队队员合影
八喜楼:耕读交融的沉浸式叙事
为探寻龙岩的客家传统文化,实践队首站来到了长汀客家古民居代表——八喜楼。八喜楼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以“人生八喜”为脉络,弘扬“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步入八喜楼,实践队队员首先领取对应的角色体验卡,沉浸式体验NPC互动游戏。
通过对客家文化的模拟体验,实践队队员深入了解了人生八大喜事,即金榜题名之喜、花烛之喜、添丁之喜、成人之喜、立灶之喜、乔迁之喜、寿诞之喜、丰收之喜,它们分别代表了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时刻,“耕读共生”的文化理念贯穿始终。工作人员身披儒衫,在一楼大堂的看台上生动演绎八喜之礼,与看客们通过诗词传统文化互动,而二、三楼的民俗物品、家具雕塑等全方位展示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了解愈深,实践队队员们愈加感悟到客家文化的魅力,耕读也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触摸的生命感受。
图为花烛之喜表演
图为工作人员讲解
大夫第:雕梁画栋里的耕读哲学
随后,实践队探访了客家文化的另一代表建筑——大夫第。大夫第乃古代五品以上文官的私宅,这座汀州客家建筑素有“八闽第一雕花楼”的美誉,堪称“耕读传家的立体教科书”。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实践队队员了解到建筑前台阶设计的寓意,入户三步台阶而下,出门则寓意着步步高升。俯瞰大夫第门前,路径是碎石拼成的铜钱,中间是松鹤仙鹿,都寓意着客家人的美好期盼。
迈入其中,绕过屏风,迎面的对联题有“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寿命长”,体现了客家人家国同构的文化价值观。大夫第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于一体,随处可见精美的雕塑。正厅木雕《耕读传家》生动诠释“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文化逻辑——耕是生存根基,读是精神升华。闺阁女红架上,“耕织图”见证客家女性“耕织互补”的付出,为家族供粮、供学筑牢物质基础。红袖区的治家账册,更藏着“耕读平衡”的智慧,每一笔收支都在诉说“以耕养读,以读兴家”的传承密码。二十四孝砖雕诠释着忠孝节义,对客家人而言,耕读即福,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家族兴盛的源泉。
图为参观大夫第
图为松鹤仙鹿雕刻
文化新生:耕读传家的现代回响
八喜楼的耕读交响,大夫第的传家密码,共同织就客家文化的精神图谱。此次汀州之行,实践队队员深有体悟,耕读传家不再是泛黄的旧训,而是可体验、可创新的文化基因——在长汀的古建筑里,“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智慧,正以最生动的方式与时代对话,等待更多青春力量去传承。“织‘云’共富网”实践队队员们也看见了文化传承的更多可能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耕读传家”的客家智慧,在新时代继续滋养人心。(供稿人:“织‘云’共富网”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