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美育中国·向美而行 | 全面美育的新时代——陈逸鸣 2025.

2025-07-20 12:59:17   来源:财讯网

 

陈逸鸣:旅美油画家。曾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上海戏剧学院油画系,曾任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师。1981年赴美,就学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是纽约芬德莱画廊和哈默画廊代理画家。

1990年与兄长陈逸飞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兄弟画展;

2011年和2015年分别在上海美术馆和香港苏富艺术中心举行个展。

现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亦师亦友—海上画家联展”联合创始人;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执行馆长。

《衣锦夜行》45x50cm 纸本丙烯 2015年

《红尘组画 心碎只是我自己》50x40cm 纸本丙烯 2017年

《雅安茶马古道》110x75cm 布面油画 2016年

《倒影》190x230cm 布面油画 2019年

《一朵雨做的云》45x50cm 纸本丙烯 2014年

《魂萦旧梦》140x27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陈逸鸣艺术历程的最大特点是长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穿梭探索。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一代艺术家放开视域、与国际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陈逸鸣属于国门打开之后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画家之一,在这个旅程中,他一方面怀着了解西方艺术文化的愿望,前往西方艺术的中心纽约访学求艺,补充新知,另一方面也带去自己初露风格的作品,开展交流,形成对话。这样的历程对于他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有机会直接获得广泛的借鉴与交流,但也是富有挑战的,因为走向海外就意味着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生存与探索,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碰撞,而是思想观念、文化价值取向到形式语言表达全方位的碰撞。他在文化对接和艺术语境的转换中获得丰富的营养,既有困惑,又有兴奋和刺激,更有不断清醒和明确的文化意识与自我意识。在此过程中,他反省和思考了西方文化与本土的关联,在文化情感的归属上,他紧紧依靠母体文化的支持,用自己的作品赢得了西方画坛的关注,并且最终回到本土进行创作。因此,了解他的经历之后,我们看他的画就不仅只观其风格,而是能够体察到这一代艺术家的精神境遇和情感的旅程。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

《正午》100x145.5cm 布面油画 2011年

《水天之间》40x50cm 布面油画 2011年

陈逸鸣年来的创作呈现出从传统具象到现代感表达的显著转变,既保留了他早期扎实写实功底的精髓,又融入了更为开放、抽象的现代美学理念,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又多元的艺术风格。

早期的陈逸鸣以具象油画著称,他擅长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来再现现实中的人物肖像与城市风景,作品中常能感受到对老上海、江南水乡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记忆。那时,他的画面构图严谨,色调稳重,每一笔都透露出对传统绘画技法的敬重和继承。

进入几年,陈逸鸣的创作开始逐步摆脱单一的写实模式,转向更具现代感的表达方式。画面不再完全依赖传统具象的再现,而是通过夸张的笔触、层次分明的抽象色块以及对光影的重新构造,营造出一种既虚实交错又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

•笔触与质感:新作中的笔触更为自由奔放,既有刮擦、泼墨等技法的运用,也常借助混合材料来创造出丰富的肌理,使整个画面在视觉上更显动感与变化。

•色彩与构图:相比以往较为稳重的色调,新系列作品大胆采用对比鲜明、跳跃感强烈的颜色组合,不拘泥于传统的光影规则,而是通过抽象化的构图手法,让观者在模糊与清晰之间感受到情感的流动与时间的变奏。

•情感与叙事:虽然画面中不再严格讲述一个明确的故事,但陈逸鸣依然通过“画中有画”的布局留白,让每个细节都成为观者自由解读的线索。这种开放式的叙事方式,与约翰·伯格提倡的“另類的觀看方式”异曲同工,使得作品既具有纪实又充满了诗意的想象空间。

陈逸鸣的新作不仅是一种技法上的革新,更是他对时代与个人内心感受的真实表达。

•文化记忆与时代反思:新作中依然可以看到对旧上海、江南水乡记忆的隐约呼应,但在表现上则更多地借助现代抽象语言,将历史与当下、传统与时尚巧妙地结合起来。

•个体与群体的共鸣:从观感上看,这种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拉了艺术与观者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不仅能体验到视觉上的冲击,更能引发对人生、时间与记忆的共鸣。

•传承与创新的衡:陈逸鸣始终强调“画家以画说话”的理念,他在继承传统写实精神的同时,不畏尝试新的表现手法,正如他自己所言:“不要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也使他的作品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独树一帜。

体来说,陈逸鸣最的创作是一次成功的风格蜕变。他通过对现代绘画技法的探索,不仅拓宽了自身的艺术边界,也为观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在看似抽象的色彩与线条中,蕴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思考和情感表达。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还是对现代审美的追求,陈逸鸣的新作都展示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对生命、时代和艺术不懈探索的热情与担当。

——赵阳

《外滩风云》120x240cm 纸本混合材料 2023年

《雨中威尼斯》109x74cm 纸板混合材料 2021年

《山村》120x170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5年

《夏至》78x108cm 纸本混合材料 2022年

《梦乡系列》80x100cm 纸板混合材料 2013年

艺术需要激情,也需要思考。逸鸣让自己的艺术创作处于一种与创造有关的思考状态之中,时间也会改变他思考和观察事物的方式,创新思变,调整他的创作观念以契合当代审美情致。他在长期丰富的艺术实践基础上,不断发掘自身的发展潜质,赋予自己的创作以新的内涵,加强在艺术语言创新上的自主选择,来为自己建构起一种真正自主型的创作生态。从他年来创作的一系列风景画的混合材料纸上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寻觅到了一种似乎可以无限表现的、别具一格的自我形式。他的这些纸上作品的绘画形态,与他的写实主义绘画作品的艺术本体和审美核心上极其一致。这些作品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写意和表现,并且有意识地注入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审美元素,对固有绘画语言进行了一次颠覆和重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艺术语言的本体来看,写实在艺术上注重体验,写意和表现则更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和抒发,虽然写实并不排斥写意和表现,写意和表现也不一概否定体验,但两者的差别应是显而易见的。逸鸣以自己富于创造的艺术实践,在写实绘画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寻找到了表现主义的经验语言,与此同时也吸收了写意和表现绘画以及当代视觉艺术经验,在写实和写意两者之间左右逢源,驾驭自如,兼而有之,这是他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完成的一次新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自主选择,是一次凸显和建构个化艺术语言的成功的艺术实践。

——龚云表

《立春》109x152cm 纸板混合材料 2022年

《寒冬终将过去》109x152cm 纸板混合材料 2020年

《绿荫》109x152cm 纸板混合材料 2022年

《闪动的波光》108x78cm 纸板混合材料 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