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乡村与高原,因一堂堂特殊的课程焕发别样生机。从7月10日至12日的青海省西宁市小寨村泉湾小学,到7月14日至15日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的村落,2025Movers4Climate绿色乡村青年行动的志愿者们,相继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以生动课堂播撒环保种子,用青春力量点燃绿色希望。
7月10日,泉湾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了“绿色乡村青年行动”志愿者团队带来的四节可持续发展主题课程。《可持续发展第一课》中,“地球71%是海洋,可淡水只占2.5%”等数据引发惊叹,志愿者用“人的权利、地球健康、经济繁荣”三大支柱解读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春游野餐如何环保”的讨论让“负责任消费”理念扎根;《自然与生物多样性》课堂上,“草→兔子→狐狸”的生态链接龙游戏充满欢笑,“人类仅占地球生物量0.01%”的图表则引发沉思,孩子们还写下“回收纸张”“拒用杀虫剂”等承诺,有人高举“保护亚洲象”的画作;《水下生物》课堂化身海洋科普馆,“每秒2条鲨鱼被杀”“塑料占海洋垃圾80%”等信息触动人心,“少用塑料袋”成为共识;《气候行动》课堂里,“骑自行车=减碳排放”等知识通过连线游戏变得易懂,“拔掉闲置电器插头”成最受认可的生活妙招。
四节课收集到逾百个问题,从“鲨鱼灭绝会影响喝水吗”到“骑自行车能阻止冰川融化吗”,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志愿者惊喜。课程尾声,不少孩子主动清理校园塑料垃圾,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支教队长祁海龙感慨:“当孩子为‘手机和面包哪个更重要’争论时,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已悄然种下。”相隔数日,7月14日至15日,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旷点细微小分队”的学子们,在门源回族自治县的村落开展2025Movers4Climate绿色乡村青年行动支教。课堂上,藏原羚、蜜蜂等动植物的图片和影像让孩子们眼前一亮,队员们用通俗语言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秘密联系”。当被问及“山上的树都没了会怎样”,孩子们答出“小鸟没家”“发生泥石流”等答案,逐渐明白生物多样性与自身生活的紧密关联——它是餐桌上的粮食、清新的空气,更是生存根基。
“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能做什么?”成为这堂课程的核心。在队员引导下,孩子们想到“关闭水龙头”“制止伤害小动物行为”“告诉爸妈环保知识”等行动,并认真记在笔记本上,眼神坚定。从泉湾小学到青海门源,这两场跨越地域的支教活动,虽课堂内容各有侧重,却有着相同的初心——让环保理念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泉湾小学的孩子们用清理校园垃圾的行动践行认知,门源的孩子则带着具体“任务”准备成为身边的“行动者”。
正如志愿者们所期待的,这些课堂里的惊叹、追问与承诺,不是终点。未来,相关团队将持续跟踪学生环保实践。而青海师范大学的学子们也以行动证明,生物多样性保护藏在每一个细微行动里。如今,绿色种子已在乡野与高原扎根,终会生长为守护生态的蓬勃力量,让青山碧海、高原草原在代代守护中焕发持久生机。
团队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祁海龙 詹景钰 饶筱柔 王奕涵 黄佳丽 孟丹妮 李士怡 李苗苗 安艾娜 李析 孙彧 葛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