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扬州大学“救生圈计划”新疆班急救培训生力军团队规划的一场聚焦于民族团结与校园安全的创新实践在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正式启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以提升边疆青少年应急救护能力为路径的专项培训项目,在该校新疆班拉开帷幕,标志着"校地联动+民族共融"实践模式进入深度实施阶段。
项目前期通过与校方精准对接与深入调研,针对新疆班学生急救知识储备特点,量身打造了科学培训体系。心肺复苏、创伤包扎、气道异物处理等关键模块,通过"理论授课+情景模拟+实操考核"的立体教学矩阵生动展开。培训更创新融入多元形式——紧张激烈的应急救护知识竞赛、融合中医药文化的香囊手工制作,特别是精心编撰的汉维双语急救手册,有效跨越语言障碍,确保知识无差别传递。项目组还为每位参训学生建立了个人急救技能成长档案,全程记录能力提升轨迹。
项目核心立意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着力搭建民族交往的实践平台。培训特别设计环节,促进新疆班与本地师生协同学习、并肩演练。在一次次模拟急救的密切配合中,在共同穿针引线制作香囊的默契里,民族情谊于无形中深化凝聚,将应急救护课堂升华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场。
“该项目是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的关键一环,更是培育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与民族团结精神的宝贵实践,”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期望通过急救技能这一生命纽带的联结,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技能共学促民族共融’的青年实践范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此次培训不仅强化了校园应急救护响应网络,更以技能为媒,在青年学子心中深植了守护生命、互助共进的责任担当,为构建更安全、更团结、更具韧性的校园与社会贡献了青年方案。(文/乔烨 摄/郭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