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紫薇花·微光”志愿服务队|紫薇微光润乡土 文脉薪火照童心

2025-07-18 21:06:23   来源:财讯网

夏日的黄集镇中心小学,草木葱茏,书声琅琅。湖北文理学院“紫薇花·微光”志愿服务队走进校园,为乡村孩子们铺展了一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丽长卷。从笔墨间的选才智慧,到诗词里的家国豪情,再到炊烟中的生活美学,一系列浸润式活动让传统文化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

(图为志愿者和黄集镇中心小学学生合影 冯瑞阳/摄)

墨卷春秋:科举制度里的选才智慧与求学初心

7月9日上午,志愿服务队队员温舒然带来的“中国历代科举制度”课,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时光的闸门。“这张泛黄的纸片,是清代考生的‘准考证’,上面不仅有姓名籍贯,还有相貌描述呢!”她举起仿制的科举文书,孩子们的目光立刻被吸引——原来古人“考试”也要“验明正身”。

从隋朝打破门第限制的创举,到唐宋的“糊名誊录”防作弊智慧,再到明清科举的规范与变革,志愿者温舒然用“古今对照”的方式拆解制度密码:“唐代考诗赋,就像你们写作文要讲究韵律;宋代考策论,好比给班级管理提建议;而‘十年寒窗’的苦读,和现在你们为梦想努力是一个道理。”当讲到江南贡院的“格子考场”,她展示的图片里,一个个仅容一人的小隔间让孩子们惊呼:“九天九夜都在这儿?太不容易了!”

“模拟科举”环节里,孩子们化身“古代考生”,有的仿写五言诗,有的写下“愿为民办事”的短句。三年级张浩宇一笔一画的认真模样,让课堂瞬间有了跨越千年的共鸣。“原来古人选官不看出身,只看本事!”四年级刘思琪的感慨,道出了科举制度中“唯才是举”的文化内核——这种对公平与进取的追求,正是传统文化留给今人的珍贵遗产。

(图为志愿者讲解科举知识 任书妍/摄)

诗韵丹心:《满江红》里的家国情怀与诵读之美

6月30日下午,“国学诵读入校园”主题课堂在《满江红》的慷慨旋律中拉开序幕。当电影片段里岳飞“怒发冲冠”的身影闪过,教室里的孩子们不约而同挺直了腰板。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岳飞对时间的珍惜,更是对国家的担当。”志愿者陈铎的讲解带着温度,他先讲岳飞抗金的故事,再逐句解析词中豪情:“‘靖康耻,犹未雪’不是抱怨,是警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不是空想,是决心。”

“谁来试试带着感情读?”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便举了起来。四年级王梓涵读得眼眶发红,“壮志饥餐胡虏肉”一句刚落,台下响起自发的掌声。“小小评委”们也不含糊:“他把‘朝天阙’读得特别有力量!”经过几轮练习,孩子们的诵读从生涩到激昂,声调里渐渐有了词中的壮志与赤诚。

(图为同学们齐声诵读《满江红》 李文修/摄)

烟火人间:唐朝饮食里的生活美学与文化交融

7月1日下午,唐朝饮食文化体验课上,志愿者秦欣钰婷的一句“唐朝人早餐吃什么”,让课堂变成了热闹的“美食研讨会”。

“不是包子油条哦!”她笑着点开动画,画面里长安集市上的胡饼正冒着热气。“白居易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这是西域传到中原的美食,就像现在我们吃汉堡一样新潮。”从汤饼到羊肉羹,从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到宫廷樱桃宴,一个个带着诗句与典故的饮食故事,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

“李承乾偷偷割羊肉吃,还发明了‘冷淘面’!”当讲到唐朝贵族对羊肉的偏爱,孩子们忍不住模仿起“吹凉面条”的样子。而“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更让他们懂得:“原来水果里还有

这么多故事!”

(图为志愿者为同学们讲解唐朝饮食文化 孙瑸琪/摄)

从科举制度的选才智慧,到《满江红》的家国豪情,再到唐朝饮食的烟火气,三场活动如三颗石子,在孩子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此次湖北文理学院“紫薇花·微光”志愿服务队的系列活动,为黄集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搭建了接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通过科举制度解读、国学经典诵读、传统饮食文化体验等形式,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文化魅力,在体验中深化文化认同。后续,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总结经验,结合乡村学校实际需求,探索更多元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土校园中持续扎根、传承,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养分。

作者:戢欣悦 秦欣钰婷 陈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