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的“青岛双星”事件,到如今的“杭州哇哈哈”事件,无一不折射出困扰现今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一个核心问题:家族企业如何平稳交班给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财富管理及代际传承挑战,比如根据 2022 年《新财富》500 富人榜可以看出,50 岁及以上企业家占比 82%;60 岁及以上占比 31%;70 岁及以上占比11%,所以我国民企未来十年的传承压力迫在眉睫,存在巨量的矛盾爆点”,北京市隆安(广州)律师事务所李定邦律师说道。
李定邦律师进一步补充说到,家族企业是东亚文化圈层所流行和最为常见的家企融合组织形式,在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但映射到法律层面的话,这种“家企不分”的现象至少有以下几点问题:
二者之间未建立起有效的法律风险隔离。一旦其中之一有所变动,另一方很容易也受到影响。比如一次“意外”的亲子关系确认或者否认都可能直接决定后续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离婚纠纷以及婚外不当关系等原本涉及人身的问题,也可能直接引发企业经营的剧变;
企业家在章程等法律文件中的个性化设计和专项体检方面的意识不够。每个企业其实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而且也是需要跟人一样进行定期体检,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却在使用同一模板的章程,出现了重大问题才去找律师。年初我遇到一位企业家,他已经快80岁了,他的企业是国内很多酒店用品的独家供应商,资产数量大且类型多,家庭成员也复杂,但仍采用夫妻持股的方式,我善意提醒他至少可以写个遗嘱以防万一,但他觉得写遗嘱就是对他进行“人格侮辱”,极不情愿;
三、在传承企业过程中,对相关工具的辅助使用认识不足。可不得不承认的是,现今金融工具在帮助企业家传承的方面表现得也不如人意,前不久还有几个年长的当事人找我做所谓的“民事信托”,他们也意识到了信托可以作为传承的工具存在。但由于体制机制的阻碍,我国内地可作为传承的工具相对于发达欧美国家而言少之又少,遗嘱、保险、信托是三种最为常见的工具,但每一个工具都还在发展过程中,问题都很多。而且一旦涉及到跨境或者涉外的因素,情况只能更复杂。例如,前不久我接到一个涉及美国南达科他州遗嘱案件的咨询,最终发现当事人写的自书遗嘱既不符合美国南达科他州的要求,也不符合国内遗嘱的形式要件,具体问下来,当涉及境内境外人身、财产关系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找专业人士;
“一个社会热点案例胜过千份法律文件,甚至可以说普通民众唯一直接触达法律前沿的路径便是身边的现实案例。现在这些热点案例的不断涌现,对于身处纠纷漩涡的当事人而言可能是一场磨难,但对于广大民众,特别是对于那些该到交班年龄的民营企业家们,他们也应该冷静地坐下来扪心自问:在家族企业传承“矛盾爆点”的时代,我可以提前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李律师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