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天津外国语大学 “海丝刻韵・匠心传味” 实践团队赴广西北海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北海贝雕、合浦角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调研核心,聚焦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用青年实践力量激活 “海上丝绸之路” 文化基因。
北海作为 “海上丝绸之路” 重要节点,孕育了贝雕、角雕等独具海洋特色的非遗技艺。其中,贝雕以贝壳为原料,经雕磨、镶嵌等数十道工序制成,作品兼具自然肌理与人文意境;角雕则以牛角为材,融合岭南与海洋审美,2021 年双双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近年来,当地通过 “非遗 + 旅游”“非遗 + 文创” 模式推动传承,贝雕展品走进全国文旅展会,角雕传习基地年均接待体验者超万人次,但传承人老龄化、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仍制约发展。
实践团队先后走访北海贝雕博物馆、合浦角雕传习基地等 8 个点位,与国家级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记录 “一刀一凿” 背后的技艺密码;在贝壳环保手工活动中,将废弃贝壳转化为文创摆件,探索 “非遗 + 环保” 创新思路;针对年轻群体认知度低的问题,团队结合外语优势设计多语种非遗科普手册,计划通过校园宣讲、线上平台扩大传播。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传递。” 团队指导老师表示,后续将整理调研数据形成《北海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建议书》,为当地提供 “青年智慧”。此次实践既响应了国家非遗保护战略,也让青年学子在触摸传统中坚定了文化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