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桑榆未晚霞满天——农发行沁阳市支行组织引导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的实践与探索

2025-07-18 15:10:33   来源:看点时报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充分激活退休干部这一宝贵财富,引导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持续贡献智慧力量,已成为重要课题。农发行沁阳市支行深入剖析金融系统组织引导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的现状、瓶颈及深层原因,提出构建长效赋能机制、搭建精准多元平台、强化组织保障支撑等系统性对策,为金融系统乃至更广范围深入开发“银发人才”资源、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实践探索:沁阳农发行银发力量的生动实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沁阳市支行1996年12月成立。建行以来,共迎来16名干部光荣退休,现有14名退休干部(男8人,女6人),构成了一支宝贵的“银发人才库”。近年来,该行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的精神及上级行部署,立足农发行服务“三农”的定位,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农业政策性金融特色的老干部作用发挥模式:

“红色熔炉”引领思想航向:坚持政治建设统领,通过定期发送学习资料、组织线上专题学习、邀请列席重要会议(如年度工作会、党员述职评议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沁阳第一党支部、宋学义故居、杨介人故居)等形式,确保老干部思想常新、信念弥坚,自觉将智慧力量凝聚到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

“信贷智囊”助力业务深耕:充分发挥老干部熟悉农发行信贷政策、项目运作流程、地方涉农经济脉络的独特优势,邀请资深退休信贷专家组成“顾问团”,为重大涉农贷款项目评估、潜在风险研判、贷后管理提供专业咨询;组织熟悉地方农业产业的老同志参与乡村振兴规划前期调研,提供接地气的参考建议,其关于支持高标准农田的建议被纳入支行信贷计划重点。

“薪火课堂”传承行风行史:利用老干部作为农发行创业发展亲历者的宝贵身份,打造“口述行史”活动。邀请退休老领导、老业务骨干为新入行员工讲授农发行服务国家粮棉油收购、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峥嵘岁月与宝贵经验;组织“师徒结对”,让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在工作方法、职业操守、敬业精神上对青年员工进行“传帮带”,有效传承农发行的“根”与“魂”。

“银发志愿”播撒金融温度:鼓励身体条件允许、热心公益的老同志投身志愿服务。组建“夕阳红农发行宣传队”,深入乡镇集市、农村合作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反假币、防范非法集资、惠农信贷政策等金融知识;熟悉党务工作的退休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党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延伸了农发行服务社会的触角,展现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风采。

二、瓶颈透视:制约作用发挥的深层次挑战

沁阳农发行的实践虽具亮点,但透视其工作及更广范围金融系统现状,组织引导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的“广度”与“深度”仍面临显著制约:

1. 组织机制之困:系统性规划与常态化平台缺失。

平台建设“碎片化”:活动组织多依赖临时性、节日性安排(如重阳节座谈、春节慰问),缺乏贯穿全年的、主题明确的常态化项目设计与稳定平台支撑。老干部的参与呈现“被动响应”或“即兴发挥”状态,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

供需对接“粗放化”:对老干部个体的专业特长、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参与意愿等缺乏精细化摸底与动态管理,与当前支行中心工作、地方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存在“想用的用不上、能用的没平台”或“活动热闹但实效不足”的错位现象。

激励机制“模糊化”:对老干部的贡献多以精神鼓励为主(如口头表扬),缺乏更具吸引力的、体现其价值认同的激励回馈机制(如适度交通通讯补贴、健康关怀、学习资源倾斜、对突出贡献者予以表彰等),影响部分老同志持续参与的积极性。

2. 能力适配之困:知识迭代与角色转换的鸿沟。

“数字鸿沟”凸显:金融科技日新月异,线上办公、移动支付、大数据风控等新工具、新业务模式对部分高龄老干部形成技术壁垒,限制了其在需要运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的领域(如线上金融教育、数字化风控咨询)发挥作用的能力。

“知识保鲜”挑战: 宏观经济政策、监管规则、金融产品创新快速迭代。老干部离开岗位后,若缺乏持续、有效的“再充电”渠道(如定向的业务更新简报、线上专题讲座),其知识储备可能滞后,影响建言献策的前瞻性和精准度。

“角色转换”迷茫:部分老干部从“在岗决策者”转变为“辅助建议者”,心理调适不足,存在“怕添麻烦”、“怕说错话”、“怕干扰现任工作”的顾虑,或对自身价值定位不清,影响其主动性和建言深度。

3. 资源保障之困:人财物支撑与风险防范的短板。

专职力量薄弱:基层支行老干部工作多由综合部人员兼任,精力分散,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投入足够时间精力进行精细化组织、个性化服务和长效性机制研究。

经费保障有限:组织活动、搭建平台、必要补贴、购买第三方服务(如健康管理、技能培训)等均需稳定经费支持。在基层行预算普遍偏紧情况下,老干部工作经费常被视为“软性”支出,存在不确定性。

风险防控待加强:金融行业敏感性强,老干部参与涉密或敏感项目咨询、对外活动(如金融宣传、接受采访)时,在信息保密、合规边界、利益冲突回避等方面,缺乏清晰的操作指引和事前评估机制,存在潜在风险点。

三、时代挑战:人口结构变迁与治理需求升级

深入理解当前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是破题的关键:

“长寿红利”与“人才红利”叠加: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60-70岁低龄、健康、有活力的老干部比例显著增加。他们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时间相对充裕,是亟待开发的“二次人口红利”和“银发人才”富矿。金融系统老干部的专业素养尤为珍贵。

老龄化社会与治理精细化要求:老龄化程度加深对社会治理提出更高要求。组织引导老干部特别是其中的党员群体,在基层治理、社区服务、关心下一代等领域发挥作用,是应对老龄化挑战、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金融老干部的专业志愿服务可填补特定领域空白。

高质量发展呼唤“银发智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包括老干部经验智慧在内的全社会力量。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其退休专家对防范化解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深化金融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洞察力。

四、路径优化:构建金融银发动能激活的长效机制

破解瓶颈,回应时代,需构建系统性、精准化、可持续的金融系统退休干部作用发挥新格局:

1.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长效赋能机制

纳入战略规划:上级行党委将老干部作用发挥工作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明确牵头部门、协同机制与责任清单。制定《农发行系统退休干部人才资源开发中长期规划》,明确目标、路径、保障措施。

建立精准“银发人才库”:对退休干部进行全面、动态的“一人一档”信息化管理。详细记录其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工作经历、健康状况、兴趣特长、参与意愿、可用时间等。运用大数据思维进行标签化管理,实现“人岗(事)智能匹配”。

创新多元激励机制:建立“精神激励+适度关怀+价值认可”的综合体系。除常规荣誉表彰外,探索设立“金晖贡献奖”;提供年度健康体检、优先参加行内组织的文化养生讲座、订阅专业报刊杂志;对参与重大项目咨询、授课等付出较多时间精力的,给予合规合理的交通通讯补贴;建立贡献积分制度,可兑换学习资源、健康服务等。

打造持续学习平台:开设“金晖云课堂”,定期推送金融政策解读、行业动态、科技应用(适老化改造)等精选内容;组织线下“银发沙龙”,邀请行内专家或外聘学者进行专题交流;为有意愿的老干部提供到高校或培训机构短期旁听、进修的机会,支持其知识更新。

2. 搭建多元平台,实现作用发挥精准滴灌

核心智囊平台: 组建结构化的“退休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全行战略规划、重大改革、风险化解、重点项目等,建立规范的议题征集、事前沟通、会议研讨、意见反馈流程。探索“项目导师制”,为年轻骨干负责的重点项目配备退休专家导师。

传承育人平台: 系统化设计“行史行风传承计划”。录制“口述历史”影像资料;编写《老农发行人故事集》;打造标准化“新员工入行第一课——听前辈讲传统”课程。深化“青蓝结对”,明确师徒职责、周期与评估方式。

专业志愿平台:支持成立规范化的“金晖金融志愿服务队”。聚焦乡村振兴、普惠金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尤其针对老年群体)、社区金融教育等方向,设计品牌化、可持续的服务项目(如“银龄讲堂进乡村”、“反诈宣传守护夕阳红”)。加强与地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老年大学、社区的联动合作。

文化康养平台:支持老干部依托兴趣小组(如书画、摄影、合唱、棋牌、健身)开展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增进交流。鼓励有特长的老同志创作反映农发行发展、讴歌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参与行内外文化交流展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归属感与幸福感。

3. 夯实组织保障,筑牢行稳致远根基

健全工作机构与队伍:配备熟悉业务、善于沟通、责任心强的老干部工作人员,加强对基层行兼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强化经费与资源保障:将老干部作用发挥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建立稳定增长机制。盘活行内闲置场所资源,建设或升级“金晖家园”活动阵地,并配备必要设施。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制定《退休干部参与行务活动行为规范指引》,明确保密要求、合规边界、利益冲突回避原则、对外活动审批报备流程,建立参与重大事项前的风险评估机制。

营造尊贤重能氛围:大力宣传老干部贡献事迹和先进典型,重要节日行领导带头走访慰问。邀请老干部代表出席行庆、职代会等重大活动,营造“尊重老同志、学习老同志、爱护老同志”的浓厚氛围。

农发行沁阳市支行组织引导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的实践犹如一束探索之光,映射出“银发力量”在服务“三农”沃土上的独特价值。面向未来,唯有以更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审视“银发人才”资源,以更加系统化、精准化、人性化的机制破除藩篱、搭建舞台、强化保障,方能让农发行退休干部的智慧与经验如晚霞般绚丽绽放,持续为农发行高质量发展、为国家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金晖”动能。让每一位乐于奉献、余热生辉的老干部,都能在时代的画卷上,找到属于自己那抹依然鲜亮的色彩。(郑祎 吕五洲)

202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