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一蓑烟雨任平生:怎一个倾荡磊落的苏东坡

2025-07-18 10:47:57   来源:中华网

士当修为几何,而能不惑于外物,须臾无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千年前,苏东坡为我们给出了绝妙的答案。

贬谪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低谷,但也是他诗书创作的一个高峰。在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写下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一阕极不普通的词,几近道出了苏东坡异乎寻常的人生与心性:一个人走过的路可以崎岖如此,而其心可以坦荡如此。

年少不懂苏东坡,读懂东坡不年少。今人看东坡,多为他超旷豪迈、清逸多变的文风所触动,可如果读其人再识其文,会体味到坡仙文字最深沉的重量,而比文字更震撼人心的,是他多舛的人生境遇。

若不是他,我们很难想象人生的尺度可以有多大。少年荣登天子堂,名动天下;中年沦为乌台囚,生死一线;暮年九死南荒崖,一贬再贬。琼林宴上青云之志,流放途中贫病凄凉。但他却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出道即巅峰,拿到历代科举学子梦寐以求的人生剧本,前程无量却落得仕途坎坷,宰相之才却放黜蛮荒海岛,他为何还能怡然自洽?又为何能不改初心,每每于贬谪之地建功立业?是什么托起了这样充满弹性、从心所欲的灵魂?

一生守正,进退自若

自孔孟始,儒学为文人士大夫准备了两条人生进退之路:出则仕,入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旧时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无一不怀抱“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出则仕,是经世济民的宏大抱负与担当,勇于进取的器识格局,是“士”之弘毅与禀性。与苏东坡同登进士的张载留下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正是苏东坡赤子之心的写照。

但儒有不遇,孔子说:“得时则仕,不得时则隐。此理之常,无足怪也。”他曾官至三品,位极人臣,却终究“不合时宜”、难容于朝,几度自请出京、外任州官,从京畿重臣、地方知州到被贬后的散官闲职,半生宦海浮沉。有过显达,有过落魄,苏东坡继承了文人“隐”的传统,甚至在晚年创作大量“和陶诗”,神交于陶渊明。“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心生退意的苏东坡曾交游于江湖之上,陶然于山水之间,买田卜居常州,以偿“鸡黍之约”。

仕隐是一种超越功名的态度,而并非全然地隐没理想,即使在野,士大夫心中的信念也不曾熄灭。无论何派当政,苏东坡都上书直言时弊,真如司马光所言:“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在每一处任上,苏东坡都兴利除弊、锐意创变,哪怕“以一敌百”也要守护一方黎民。徐州孤胆抗洪,黄州防治疫情,登州加强海防,杭州疏浚西湖,惠州引水修桥,儋州始兴庠序。从海南万劫北归的路上,他自题金山画像,纵顾一生,自嘲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皆是他的贬黜之地,千年之后,三地儒风延绵,又何尝不真有他的功业?在政治建树上,东坡或多已超过五柳先生和谪仙太白。

人间有味,世俗修行

苏东坡的“隐”与先贤相比,还有一种更加动人心魄的力量,那就是他开创性地将世俗烟火作为修行的“方便法门”。在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学家心目中,士大夫追求的始终是崇高的道德、真理和秩序,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是被排除在精英审美之外的。而苏东坡却在饮食起居中用心感受生活之美,把一茶一饭当作“人生大事”来对待,更不忌将妙手文章献给口腹俗物。

他自谑“老饕”,在他有记载的三千多首诗词中,与美食相关者近半。知任徐州,他寓情《春菜》;下放黄州,他赋《猪肉颂》;被贬惠州,他作《食荔枝》;流放海南,他咏《菜羹赋》。一生颠沛流离,行迹大半个中国,既使困顿潦倒、淡饭黄齑,他也能随遇而安,就地发掘出美食,凭一己之力就命名了一个庞大的“东坡菜系”。

“人间有味是清欢”,他将如此热情献给“口腹之累”,是将“知味”视为一种人生的安顿与修行。任何用心的体悟,诗书画艺也好,箪食瓢饮也罢,都通往同一个境界,那就是“生活的禅”——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现禅的意境、志趣和风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活在当下”,回归生活本身的美好,在人生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时时收获“细微而确切的幸福”。什么是良好生活?诚如哲学家陈嘉映所说:“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萧然物外,自在人间

林语堂写《苏东坡传》,评价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周易》有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命运弄人,仕途大起大落,至亲生死别离,他何以无恨不忧?圣者之所以为圣,就在于知命不忧、宠辱不惊。纵有鲲鹏之志,亦能躬耕垄上,达可伴君侧制诰圣旨,穷能与村夫把酒言欢,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似庄子逍遥人世,不以物累形。

无拘无碍、物我两忘、与万物合一,“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正是“大自在”的逍遥游吗?逍遥精神自先秦贯穿中国文人的风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南宋词人刘辰翁评价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之豪放,恰是他人生际遇所激荡出的超迈气象。他深藏功名,淡看炎凉,临终绝笔说:“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生命复归于本真。

2000年时,苏东坡被法国媒体评为影响后世的“世界千年十二大英雄”,他人格的光辉照耀了千年人文的天空。在后世眼中,他有一颗自由的灵魂,勇敢地做自己。真正的英雄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不舍热爱,此即是东坡的精神。

尝尽风雨,却能道出“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惧不忧,他的生命底色已将儒、释、道圆融为一体,从而托起了这样一具坦荡的灵魂。将自我的这“一滴水”汇入大海之中,敦行仁道、慈悲为怀、泛爱天下,于国、于民、于已,苏东坡照见了更大的生命坐标。他的一生在巨大的尺度中上下求索,也为我们注解了“君子”超越物相的品质修为。

作者:董鸿英(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师、江苏东坡文商旅融合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