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湖北经济学院“红文铸魂,爱国扬帆”实践队于2025年7月6日至7月16日赴湖北省武汉市、黄冈麻城市、红安县等地,开展了为期10天的“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对厚植青年爱国情怀、凝聚民族奋进力量具有深远意义。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 “沉浸式研学” 为核心,队员们先后走进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麻城烈士陵园、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承载厚重革命历史的纪念场馆,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通过实地参观、聆听专业讲解、瞻仰烈士纪念碑、问卷发放、实地采访等多种形式,系统学习从辛亥首义到黄麻烽火、鄂豫皖苏区艰苦卓绝斗争的壮阔历史,深刻体悟革命先烈们 “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 的红安精神(大别山精神)内涵。
作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全体队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红色文化传承使命,既在研学中深化自身对革命历史的认知,也通过问卷发放让红色精神触达更多的群体。为推动红色文化薪火相传注入青春动能,彰显了高校在培育时代新人、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担当。
图为实践队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园。邹凤玲 供图
通过实地采访,开展调研访谈是本次实践活动的亮点。在革命老区麻城,队员们走街串巷,对当地居民(包括老年人、中年人、青年学生等)、基层工作者(村干部、纪念馆工作人员等)进行访谈。“您小时候听老一辈讲这些红色故事时,他们是怎么说的?有没有哪句话让您记了一辈子?”、“您觉得红安精神在今天意味着什么?”、“红色旅游给家乡带来了哪些变化?”……一个个接地气的问题,让当地居民打开记忆的闸门,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教科书上找不到的细节,这些鲜活的记忆碎片,拼凑出更为立体的历史图景。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麻城烈士陵园向当地居民进行调研访谈。邹凤玲 供图
那些镌刻在青石上的名字与当地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构筑起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站在董必武,李先念等先辈的纪念馆前,听着他‘朴诚勇毅’的家训,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在麻城烈士陵园,看到那一排排年轻烈士的名字,我忍不住落泪了,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这些饱含深情的口述记忆,犹如一把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老区人民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的红色往事,让抽象的革命历史变得可触可感,为队员们理解革命历史的深远影响和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脚。
“沉浸式”的红色之旅,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泛黄的家书里读懂信仰的温度,在苍松掩映的烈士墓前感悟生命的重量。当抽象的历史教科书化作可触可感的现实场景,当冰冷的统计数据变成老人含泪讲述的鲜活故事,红色基因便在这传承中完成了最生动的诠释。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麻城烈士陵园与当地青年人进行调研访谈。吴轩 供图
据悉,湖北经济学院“红文铸魂,爱国杨帆”实践队将以此次研学实践为起点,持续深化红色文化研究成果,通过整理分析问卷数据、梳理访谈实录形成专题报告,为地方红色资源开发与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提供高校智慧支持。同时,团队将依托校园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微视频、举办线下分享会、汇编实践日志集,让革命故事走进更多青年学子的视野。
图为实践队在湖北经济学院校训石下的合影。吴轩 供图
作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们以实地研学为纽带,架起了红色文化传承与青年教育的桥梁——既在行走中深化了对革命历史的认知,更以大学生的视角与行动力,推动红色精神在当代的传播与活化。这种“学习—研究—传播”的实践模式,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体现,更让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中实现代际传递,为赓续精神血脉、凝聚社会共识注入了青春力量,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扎根社会、服务国家文化传承事业的责任担当。
(李名淦 陈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