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扎染青蓝映苍洱,非遗传承谱新篇——合肥工业大学“滇风白韵,同心筑梦”团队探秘大理非遗文化

2025-07-18 09:10:45   来源:看点时报

苍山云影倒映非遗魅力,洱海波光流转传统匠心。7月10日,合肥工业大学“滇风白韵,同心筑梦”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扎染之乡——周城村,开启一场非遗文化探索之旅。团队先后对话扎染传承人、探秘璞真博物馆,并沉浸式体验扎染工艺,在青蓝交织的布纹间触摸千年文化脉络。

【对话非遗匠人:青蓝布纹里的千年传承】

团队成员走进蓝续扎染工坊,专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翰敏。“一块布要经过浸、扎、染、拆二十多道工序,蓝白纹样里藏着白族先民的自然观。”张老师轻抚浸染的棉布,讲述从唐代绞缬技艺到现代创新设计的演变,特别展示了融合彝绣纹样的扎染新作。谈及传承现状,张老师也道出了隐忧:“如今传统纹样创新面临与现代审美脱节的难题,植物染材的种植和靛缸养护技艺成本较高。”实践成员结合所学专业为此提出建议:可利用化学方法合成天然无毒的染料,以此降低成本与门槛,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非遗保护不是固守传统,而是让各民族文化在互鉴中找到共鸣点。”张老师特别提及近年来培养的多民族学徒,他们让扎染工艺在文化交融中焕发新生。

【探秘扎染博物馆: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根脉】

在璞真博物馆,团队沿历史脉络解码扎染技艺。馆内唐代绞缬残片、明清茶马古道商旗与民国“民族团结”门帘等文物,串联起白族、汉族、彝族等民族在工艺美学上的交融轨迹。在工艺展示区,从植物染材采集到靛缸浸染的全流程复原场景令人驻足,尤其“一缸染料传承三代人”的养护传统震撼人心。一幅融合白族蝴蝶纹、汉族牡丹纹、彝族火焰纹的近代屏风,生动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生理念。

【体验扎染工艺:指尖流淌的文化生命力】

午后的扎染体验环节,团队成员在工艺师指导下展开创作。经过浸泡、染色、氧化等工序,当白色棉布在清水中展开冰裂纹时,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的独特纹样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白族扎染“一扎一染皆匠心”的魅力——折叠时的精准力道、染色时的温度把控、拆线时冰裂纹的惊喜呈现,每一步都凝结着千年传承的工艺智慧。“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生活美学。”团队负责人陈胜男在体验总结中谈到。

本次非遗探索以“对话—研学—实践”立体形式,让团队既触摸到扎染技艺的千年底蕴,更在一针一线中感悟民族文化互鉴的力量。中华文化因各民族技艺交融而璀璨,当青年学子以青春热血浸染传统底色,这抹穿越千年的青蓝定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晕染出更壮丽的文化图谱。(陈胜男/文 王嘉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