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云浮市新兴县水台镇,蝉鸣与稻香交织成乡村振兴的序曲。7月7日至13日,佛山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青行”实践团以“红色调研+艺术赋能+教育关爱”三维模式,在这片承载着革命记忆与田园诗意的土地上,开展了一场青年与乡村的深度对话。七天时间里,实践团成员用脚步丈量红色遗址,用画笔勾勒振兴图景,用知识守护童心成长,为“百千万工程”校地联动写下生动注脚。
红色传承:在历史烽烟中触摸信仰温度
“1948年3月,新高鹤人民解放军总队在良田小学(学典陈氏祠堂)宣布成立时,全村男女老少都涌来庆祝,连祠堂的横梁都挂满了红绸!”在良田村红色教育基地,村支书陈建文指着展柜里斑驳的煤油灯,将实践团成员的思绪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扎根乡土数十年的“红色讲解员”,他如数家珍地讲述着游击队战士用门板架桥、以稻草伪装行军路线的故事。墙上的历史照片里,1949年新兴县解放时群众推着小车运送物资的场景,与展柜中泛黄的《粤中报》号外形成时空对话。
在良田村村委会里,实践团成员围坐成半圆,聆听这位65岁的老兵陈权长讲述1979年的战场往事。“当时我连枪都端不稳,但想到通讯兵的责任就是保障指挥畅通,再害怕也得往前冲。”老人提及当年上战场的经历,目光坚毅。当谈及如今每月领取的优抚待遇,他动情地说:“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你们年轻人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让实践团成员吕诗婷在日记中写下:“原来‘军民鱼水情’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刻在良田村每块青石板上的真实印记。”
图为村支书陈建文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新高鹤旧址。梁舒婷 供图
实践团还深入挖掘水台镇红色资源,整理出“红色地标打卡路线”:从新高鹤游击队成立旧址到蕉山战斗革命烈士陵园,从叶季壮故居到布茅村反"三征"战斗遗址,这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红色坐标,正通过青年学子的镜头与笔触,被整理成生动的红色教育素材。
墙绘赋能:以艺术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日,位于棠下村文化活动中心旁的一面斑驳墙面完成华丽蜕变。经过“青行”实践团三天的集中奋战,这面曾被旧标语覆盖的墙面,已成为一幅面积达 30 余平方米的 “乡村振兴画卷”:远处是金黄的稻田与劳作的村民,近处左边是手拿着“葛爽爽”饮品的村民和拿着“资助政策”宣传册子的“青行”实践团成员,右侧则是灰瓦白墙的古村落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墙面顶部“十珠连环 古韵棠下”的题字,巧妙呼应了当地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为村庄增添了一抹亮色。
据该实践团墙绘设计组组长黄孜涵介绍,墙面改造之初,村民们提议融入秋收传统图案,以展现乡村的质朴风情。实践团在充分吸纳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结果,为画作增添了诸多创新亮点。
“我们了解到粉葛是水台镇当地特色的农产品,我们将其制成的‘葛爽爽’饮品形象植入画面中。” 黄孜涵解释道,这样的设计不仅巧妙突出了当地的产业特色,让观者直观感受到乡村产业的活力,还为整幅画卷注入了现代气息,使传统与现代在墙面上实现了有机融合。
图为“青行”实践团成员们在分工完成墙绘。 郑铠泓 供图
“以前路过总觉得这墙灰扑扑的,现在每次经过都想多看两眼!”村民邓阿婆的话,道出了墙绘带来的变化。
在墙绘完成后,一些村民开始主动清理墙面周边的杂物,甚至自发讨论如何维护好这面墙绘,爱护家园的意识在悄然提升。村里的孩子们更是把墙绘当成了 "打卡点",常常围着墙绘讲述画面里的故事,自豪地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参与的墙绘部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愈发强烈。
此次墙面改造行动,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通过艺术化的呈现方式,有效扩大了当地特色助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童心护航:用知识火种点亮孩童成长之路
实践团精心设计了“科技义教+非遗体验+政策宣讲”三大模块:在“AI绘梦”课程。当孩子们描述“我想当老师”“我想做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时,AI绘图软件立即生成未来感十足的图像;在非遗课堂,沙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用滴漆技法创作,当颜料在水面晕开的瞬间,教室响起阵阵惊叹;在政策宣讲摊位,实践团创新采用“飞镖+问答”形式,将国家资助与助学政策融入趣味游戏,村民邓大哥带着儿子参与后说:“原来助学贷款不需要抵押,这下孩子上大学不用担心学费了”。
“老师快看!我的小车跑起来啦!”棠下小学的操场上,13岁的邓杰友举着拼装好的智能小车欢呼雀跃。最受欢迎的当属智能小车课,郑老师将智能小车原理拆碎拆细,引导孩子们一步一步拼好小车。经过两节课的拼装,在验收课上,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操场。当看到小车沿着铺设好的黑线轨迹稳稳行驶时,他们眼里流露出对科技魅力的折服——那神情,恰似春芽遇上第一场雨,满是鲜活的触动。
课堂上,孩子们注视着 Scratch 界面里的编程猫:它按照设计好的流程完成各种动作,透着令人惊喜的新奇;操作着预设程序的 “打地鼠”“跳一跳” 游戏时,他们的笑声里满是纯粹的喜悦;而当 AI 通过算法生成自己梦想中的未来职业形象时,眼中又燃起闪闪的期待。这些瞬间都在诉说着同一种感悟: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屏幕与代码,而是可以被拆解、重组,进而赋予生命的魔法棒。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正是未来世界最珍贵的火种。
图为夏令营非遗漆扇课堂结束后孩子们手持漆扇合影。郑铠泓 供图
在四天时间里,实践团累计开展课程16节,覆盖儿童120余人次,入户宣传政策90余户,发放助学指南100余份。正如实践团负责人郑铠泓所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让孩子们看见更大世界的窗口。”
青春印记:在乡土中国中书写青年责任担当
从红色旧址的沉思到墙绘墙面的焕新,从非遗课堂的专注到编程实操课的惊呼,佛山大学“青行”实践团在新兴县水台镇的七天实践,是青年担当的生动诠释。他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画笔描绘振兴,用真心守护童心,让青春力量在“百千万工程”中绽放光华。
图为夏令营结营时“青行”实践团与孩子们合影。梁舒婷 供图
这场跨越艺术与历史、科技与乡土的对话仍在持续延伸。在夏令营结营合影环节,棠下村的孩子们拉着 “青行” 实践团成员的手,不舍地问道:“哥哥姐姐,你们明年还会来吗?”
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这场青春与乡土相遇所催生的深厚情感,更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一个生动的注脚。当青春力量扎根乡土,不仅为乡村带来了艺术的滋养、科技的活力,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这种跨越地域与年龄的联结,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让乡村的未来在双向奔赴的温暖中愈发清晰。(梁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