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布局AI,你的投资组合里有“港股心脏”吗?

2025-07-17 16:16:28   来源:实况网

如果说过去几年,港股是许多A股投资者视野外的“他山之石”,那么行至2025年年中,它已然成为牌桌上不可或缺的核心筹码。

从科技、创新药到新消费,港股市场的轮番表现,不仅让“价值洼地”的呼声日益高涨,也让“逆向布局”的重要性再一次得到印证。

然而,当这枚筹码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一个更具体、也更棘手的选择题,便摆在了专注行业投资的玩家面前:

同一个黄金赛道,究竟是重仓A股,还是拥抱港股?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收益曲线。但市场中也存在一种“既要又要”的智慧,那便是跳出A/H股的单选题,通过一类特殊的工具,将两地市场的核心机遇“一网打尽”。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沪港深”主题基金,特别是以“SHS”为代码的行业ETF。它们的设计初衷,正是为了解决跨市场布局的难题。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即将发行的汇添富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ETFF(159273,场内简称:云计算ETF;扩位简称:云计算ETF汇添富)——正是这一投资范式下的最新实践。

沪港深的新世界

所谓“沪港深”,顾名思义,它并非局限于A股单一市场,而是将上海、深圳、香港三地交易所的相关资产“一网打尽”。

为何此刻要特别强调这个概念?因为在过去一年多的市场演绎中,港股以其凌厉的表现,雄辩地证明了自己在中国核心资产版图上不可或缺的地位。任何一个旨在全面拥抱中国经济未来的投资组合,如果缺席了港股,都难言完整。而“沪港深”指数,恰恰为投资者提供了一揽子解决跨市场选股、择时难题的优雅方案。

其实,在指数层面,中证指数公司早在2012年就发行了第一个沪港深指数,并在 2014 年港股通开通后,批量发行了大量以 SHS 为指数名的指数,如今算来已经将近 200 个了。

虽然沪港深指数很多,但是市场上相关的指数基金却很稀缺。我用 Wind金融终端统计了一下,中证指数的各类沪港深指数中,只有区区19只有指数产品跟踪。

在这个赛道上,汇添富无疑是那个最坚定的推动者和领航者。下图是我统计的目前发行沪港深类指数基金比较积极的几家基金公司,可以看到汇添富已有 5 款基金,位列第一,从规模来看,同样是领先的。

目光转回我们今天的主角——“云计算ETF汇添富”。这并非一个横空出世的新概念。早在多年前,汇添富就已发行了该主题的场外指数基金汇添富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指数(A 份额:014543 C 份额:014544),并且在市场的检验中,规模稳步增长至超过10亿元人民币。

而今次,跟踪同一指数的ETF产品的发行,则是近年 ETF 浪潮下的一次理所当然的升级。它为偏好场内交易、追求更高效率和流动性的投资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捕捉这一时代机遇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卖水人”的商业智慧

2025年的春节,国人的朋友圈或许都被Deepseek R1刷了屏。

当然,它只是一个缩影,随后的通义 Qwen、Manus 等国人开发的大模型及应用纷纷刷屏,这背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工智能,在神州大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遥远的技术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与美国 AI 产业界的距离,也正在不断逼近。

这像极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淘金热”。无数的开发者、创业公司乃至科技巨头,都在涌入这个赛道,试图挖掘属于自己的金矿。喧嚣之中,一个经典的商业问题浮出水面:在历次淘金热中,谁是风险相对更低,但收益却最确定的群体?

历史的答案并非那些挥汗如雨的淘金者,而是那些为他们提供铲子、牛仔裤和水的“卖水人”。

那么,在AI这场史诗级的技术变革中,谁是那个最核心、最稳健的“卖水人”?

答案,直指云计算

AI大模型的每一次进化(训练),每一次与用户的交互(推理),其本质都是对计算资源的一次消耗。而云计算,正是这个时代AI最不可或缺的“水和电”。

AI 的“无尽算力饥渴”

云计算,不是新概念。阿里云的崛起,正是云计算缔造的奇迹。

对云计算熟悉的投资者,都不会忘记很多年前,BAT 的三位当家人中唯有马云相信王坚,对云计算特别坚定的那一幕。

但伴随企业信息化渗透率不断提升,增长似乎趋于放缓之时,AI 来了。

AI对算力有着一种近乎“无尽的饥渴”——这对于云计算厂商而言,则意味着不断上升的需求。

根据Epoch AI的研究数据,顶尖AI模型的训练算力需求(以FLOP计算),每隔几个月就会翻一番,呈现出一条陡峭的指数级增长曲线。正如中泰证券的研究报告《AI时代的云计算:供给普惠化与需求扩容带来全新增长空间》中提到的:

CES 2025上黄仁勋提出了Scaling Law的三个阶段:预训练,即人工智能模型从大量数据中学习模式的初始训练阶段;后训练,即使用人工反馈等方法微调人工智能模型的答案;以及推理计算,让人工智能模型在回答每个问题后有更多时间“思考”。产业正在迎来后训练和场推理的Scaling Law阶段,再次提升对算力的需求。

当然,模型本身功能迭代是一方面。

在 2025 年,多模态模型的大爆发,尤其是以国产可灵、即梦和谷歌 VEO3 等新视频生成模型的功能不断迭代,固然是给了视频生产产业巨大的冲击,但其实也是给算力增加了更庞大的需求。

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与供给侧的重金投入,共同描绘出云计算赛道当下极高的景气度和确定性——未来,已来。

为何是沪港深云计算指数?

面对如此宏大的产业浪潮,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最有效率的方式或许是通过指数基金来把握。但在众多选择中,为何要特别关注“沪港深”这个维度?

答案,藏在长期的业绩对比和底层的产业结构中。

首先,从历史表现看,差异化的优势是显著的。将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指数(SHS云计算)与纯A股的云计算指数以及更宽泛的中证TMT指数进行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自2015年以来,SHS云计算指数在累计收益上展现出了更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近两年的市场环境中,其包含港股的优势愈发凸显,成为其相对表现强势的核心原因之一。

这种优势并不奇怪,答案自然是“港股”。

毕竟,中国云计算生态的真正核心——那些拥有最海量用户数据、最丰富应用场景,同时也是云计算最大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平台型巨头——其上市地点绝大部分都在香港

因此,一个无法将港股纳入视野的投资组合,就无法真正、全面地捕捉到中国云计算产业的整体价值链和未来脉搏。

而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指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而生。根据指数编制方案,其港股权重达到了26.2%。它通过“A股(硬件+软件)+港股(平台+生态)”的独特模式,构建了一幅远比单一市场指数更完整的产业拼图。

是布局的好时机吗?

任何投资决策都离不开对“时机”的判断。从基本面和估值两个维度来看,当下的云计算产业或许正处在一个值得关注的窗口期。

从基本面来看,产业正度过拐点,迎来修复。

根据指数成份股的财务数据,在经历了前期的调整后,无论是A股部分还是港股部分,其整体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都出现了强劲的复苏。数据显示,指数整体的净利润在2024年同比增长了45.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74%。这种基本面的扎实改善,为价值的回归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从估值水平来看,则处在历史的相对合理区间。截至 7 月 4 日,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指数的整体市盈率(PE)约为23.77 倍,位于其近5年估值历史的27.69%分位点。这意味着,与过去几年的高点相比,当前的价格并未包含过多的泡沫,为长期布局提供了一个相对舒适的安全边际。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勾勒出这样一条投资逻辑: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已然成型,而作为其底层基础设施的云计算,正是这场“淘金热”中那个最核心的“卖水人”。其需求的确定性和增长的持续性,为整个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本面。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横跨A股与港股的复杂产业链,普通投资者要精准挑选个股,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汇添富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ETF这类工具的价值恰恰在于此——它为我们免去了在两地市场间做“选择题”的烦恼,用一揽子的方式,将A股的硬件、软件与港股的平台、生态打包呈现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仅为宣传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有风险,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基金管理人的其他基金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基金由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本基金属于中等风险等级(R3)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承受等级测评后结果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客户-产品风险等级匹配规则详见汇添富官网。在代销机构认申购时,应以代销机构的风险评级规则为准。本基金投资范围包括港股,会面临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中证沪港深云计算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中证”)编制和计算,其所有权归属中证及/或其指定的第三方。中证对于标的指数的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特殊目的的适用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不因标的指数的任何延迟、缺失或错误对任何人承担责任(无论是否存在过失)。中证对于跟踪标的指数的产品不作任何担保、背书、销售或推广,中证不承担与此相关的任何责任。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指数2015-2024年表现分别为:86.8%、-26.9%、0.1%、-14.3%、52.0%、40.6%、-16.8%、-23.6%、2.7%、26.9%,数据来自Wind,截至2024/12/31。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也不预示相关基金的未来表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