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三下乡”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踏寻红迹·赋能綦乡”乡村振兴促进团于7月13日走进綦江丁山镇开展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上午,促进团率先开展“丁山学子成长助力计划”,以手工扭扭棒教学陪伴当地小朋友。队员们带着色彩鲜亮的材料,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五角星。从生疏模仿到创意迸发,孩子们不仅完成标准作品,还延伸出花朵、蔬菜等趣味造型。其中一位小朋友的婆婆在旁观看,不时为孩子们的巧思鼓掌。小小的扭扭棒,拧出了欢乐,也拉近了促进团与村民的距离。
午后,促进团先走访了退伍军人袁玉中。1982年参军的他,曾驻守黑龙江黑河,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承担45人炊事工作。“当兵就得能吃苦!”他话语朴实却坚毅,寄语青年要好好学习、正直做人,传承优良品德。简短交流中,满是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期许。
随后,促进团走访退伍军人高中彬,进行了更深入的访谈。作为土生土长的丁山人,这位曾服役于新疆边防武警部队的老班长在讲述半夜执行任务的军旅经历时,更是时刻聚焦家乡发展痛点:“咱丁山山好水凉,就适合搞农业和旅游,村集体也试过种南瓜、蓝莓等农作物搞生态观光和采摘体验,也有羊肚菌、花生等高质量特色产品,同时还在不断完善各类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但东西还是很难卖出好价钱。”他以莲藕种植为例,细数物流成本高、本地消耗量低的困境,常面临低价销售仍亏本的情况。谈及未来,他望着山间诚恳说道:“就盼着年轻人带着学问回来,把知识变成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一天的行程中,手工课的欢声笑语、袁班长的军旅感悟,都与高班长对乡村发展的深切期盼相互呼应。尤其是高班长结合自身经历对家乡痛点的剖析,让实践团更清晰地触摸到基层的真实需求。
实践团以行动践行“三下乡”初心,不仅用陪伴温暖童心,更以躬身践行汲取基层智慧,而高班长的期盼,也成为团队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份动力,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乡土,向阳生长。(文:荣冯艳 供图:袁瑾 刘梦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