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16日,江西财经大学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安源星火VR先锋”实践团师生践行“三救三献”教育走进江西省萍乡市,开展为期五天的生命安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与萍乡市红十字会的交流会、社区实地调研、生命健康教育和课堂教育等形式,将科技手段与“三救三献”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公众捐献参与度及促进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公益,破解传统宣传瓶颈
首先,实践团与萍乡市红十字会联动开展以“三救三献”为主题的交流会,萍乡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李夙颖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她详细介绍了当前无偿献血及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进展,以及宣传“三救三献”教育,同时客观分析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特别指出:“传统宣传方式存在体验感不强、公众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这是我们当前需要突破的难点。”针对这一现状,实践团结合VR技术优势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一、通过高仿真虚拟场景还原献血全流程,让公众沉浸式体验并直观了解捐献细节;二、设计交互式科普互动模块,增强知识传递的趣味性与记忆度;三、采用课堂教学寓教于心,从小学教育贯彻落实。该方案得到萍乡市红十字会的充分肯定,双方一致认为,VR技术的应用将有效缓解公众对捐献工作的顾虑,显著提升公益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银发映初心,救助暖社区
随后,实践团走进萍乡市安源区柑子园社区,开展实地考察调研。面对社区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挑战,柑子园社区创新性地组建了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楷模、老职工、老队长构成的“六老”志愿服务队伍,更好发扬人道救助精神。社区书记张丹介绍,该队伍充分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深度参与矛盾调解、治安协防、特殊群体关爱等事务。“六老”志愿者的持续服务,显著提升了社区服务效能与居民认同感,筑牢了邻里互助的和谐基石,更体现“三救三献”中的人道救助精神在社会基层治理中的贯彻落实。
寓教于心,共绘七彩课堂新蓝图
实践团不仅从实地调研中总结科技赋能生命安全教育的要点,更通过第一二课堂教育拓宽“三救三献”内涵的深度。紧接着,实践团成员联动萍乡市上栗县桐木中心小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及“三救三献”主题系列活动。一开始,学生模拟被异物梗阻的场景,实践团成员耐心地给孩子们示范背部叩击法与腹部冲击法的急救教学步骤并结合VR技术助力孩子们沉浸式学好“三救三献”知识。随后,在急救口令的指导下,孩子之间互相演练:环抱胸腹、掌根叩背,动作规范。
以实践为舟,“三献”教育走进千万家
与此同时,7月15日实践团化身流动宣讲员,挨家挨户发放《防溺水“六不准”自救手册》200 余份,用当地方言叮嘱:“叔叔阿姨,夏天到了,一定看好娃,莫让他们私自去河边!”手册正面印着醒目“六不准”,背面配有 30 秒动画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自救示范。实践团在短短两小时内便将防溺水知识送进 200 余户家门。烈日刚爬上桐木镇屋脊,实践团一行已沿着桐木镇周田村桐水河岸展开地毯式巡河:检查警示牌是否歪斜,清点救生杆与救生圈数量,并用手机定位标记 3 处隐患点——这一串串被钉在地图上的坐标,正悄悄筑起孩子们看不见却最可靠的夏日安全防线。实团成员在实践中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为宣传“生命安全”和“三救三献”知识贡献绵薄之力。
“安源星火VR先锋”实践团,以科技为笔、实践为墨,在公益画卷上绘写新篇章。从交流会的思维碰撞到“三救三献”的科普宣传,从巡河护童的默默坚持到“生命安全”的教育守护,从普及教育到社会治理的运用,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公益事业的生动注脚。这场跨越校园安全与社会实践的联动,不仅让科技温度浸润人心,更让公益精神生根发芽,为推动社会安全稳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图/王佳冰 罗欣蓉 文/江南 刘力菲 董明 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