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泥与火的数字革命——湘西保靖陶业乡村振兴新路径探秘

2025-07-17 10:42:39   来源:中华网

为响应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深入挖掘湘西土陶这一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显著经济开发价值的非遗项目潜力,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扬眉‘土’气,守正创新”陶艺传承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于7月11日至7月12日走进保靖县钟灵山工业园,深入金锋陶瓷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锋公司)开展实地调研与生产实践活动,探寻陶瓷新材料与天然陶土的共生模式,助力非遗技艺传承与乡村产业振兴。

新材料赋能传统陶艺:智能制造的保靖实践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以“国之大材”服务“国之重器”。实践团参观了金锋公司陶瓷新材料制作生产车间,通过“线上+线下”调查问卷形式,详细了解陶瓷新材料制作工艺、用途、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据金锋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生产的陶瓷纤维密封环、密封杯等新型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密封、隔热、模具等领域。新材料制作需经过干压成型、烧结、振洗、内外圆磨、抛光等八个步骤,技术工艺成熟且高效。

图为金锋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陶瓷新材料

数据显示,金锋公司通过技术改造与工艺创新,累计创造产值超15亿元,直接带动县域形成集矿石开采、陶器加工、物流运输、产业合作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吸纳就业超2000人。公司负责人表示:“自动化设备精准控制烧制温度与成型工艺,既保留了手工拉坯的纹理质感,又大幅提升产能,目前年产量已突破800万件。”

图为金锋公司员工将新材料分类整理

非遗活化与产业升级:双向赋能的保靖模式

调研同时聚焦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金锋公司技术总监介绍,企业聘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模具设计,将湘西苗族土陶的刻花、镂空等手法转化为数字化参数,形成“非遗传承人+数字化工程师”的协作模式。这一模式既保证了产品的文化独特性,又实现了规模化生产。93%的受访从业者认为机械化生产并未削弱文化内涵,反而通过标准化流程让更多人接触土陶技艺。

此外,金锋公司与湘西酒鬼酒公司、茶厂建立了“原料供应—工艺定制—文化赋能”三位一体的产业联动机制。1983年,艺术大师黄永玉设计的土麻袋型酒瓶成为酒鬼酒的视觉标识,也推动了保靖陶业的腾飞。如今,保靖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酒陶包装容器生产基地”,将质朴陶土升华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陶瓷产品。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金锋公司相关负责人场景

乡村振兴的保靖样本: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实践团深入金锋公司生产车间,从陶土筛选、制坯成型到质检包装,全程观摩了现代管理与传统工艺的深度融合。在制坯车间,现代化设备与手工技艺并存,既保留了土陶的古朴韵味,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质检环节严格把控每一件产品的尺寸、密封性等指标,确保品质如一。

图为金锋公司彭主任向团队成员介绍土陶产品

此次调研采用量化分析与深度访谈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出土陶产业转型的“保靖经验”:实践团负责人表示,从日用陶到文化陶,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保靖土陶的蜕变印证了传统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潜力。未来,团队将积极探索土陶与旅游、文创产业的多元融合模式,开发土陶制作体验项目,设计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创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龙树清 刘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