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以镜头为笔,让千年传承“潮”起来——南传学子泰顺非遗实践探索

2025-07-17 09:07:03   来源:看点时报

在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鲜活载体,正期待青春力量赋予其新的传播生命力。泰顺非遗以畲族民歌的婉转旋律、碇步龙的灵动身姿、提线木偶戏的精巧技艺为独特标识,承载着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2025年7月11日-14日,由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青团泰顺县委、泰顺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泰顺非遗大学生传承训练营开展期间,南京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院学生周扬参与其中,以镜头记录为基础、新媒体创意为核心,展开传媒学子参与非遗传承的具体实践,为古老非遗注入青春传播动能。

镜头记录:非遗传承场景的视觉化留存与文化存档

镜头作为核心记录工具,承担着非遗传承现场的客观呈现与文化记忆留存功能。开营仪式上,周扬通过影像定格全国15所高校学子参与非遗传承的期待情态,构建起跨校青年群体共同参与的叙事起点;仕水碇步龙舞现场,其镜头既聚焦传承人踏水腾龙的技艺展示,也捕捉学员初次尝试时的专注状态,形成传承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双向互动记录;浙有戏茶馆交流场景中,提线木偶戏传承人的经验分享与青年学员的创意反馈,通过镜头转化为可追溯的对话文本。从非遗讲座的知识传递到分组实践的技艺研习,镜头将碇步水花、木偶丝线、民歌旋律等具象元素系统转化为视觉化记忆,为泰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真实可感的影像档案。

(图为碇步龙和提线木偶图。周扬供图。)

剪辑创作:非遗叙事的结构化整合与传播适配性构建

镜头记录的碎片化素材,需通过剪辑环节实现叙事逻辑的重组与传播形态的适配。周扬以剪辑者身份,将碇步龙排练中的情感表达(汗水与欢笑)、提线木偶操作的技艺特征(精巧与不易)等素材,整合为具有完整叙事线的初版短视频。这一过程不仅完成了从素材到作品的转化,更通过节奏调控、画面组接等专业手法,使非遗传承的片段化场景具备了适应新媒体传播的基本形态,为非遗故事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内容基础,成为连接非遗传承现场与大众认知的媒介载体。

新媒体策略构思:基于专业视角的传播路径创新探索

在非遗新媒体运营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讨中,周扬结合广播电视专业知识,形成针对性传播策略构思。解析平台推广逻辑时,提出“打造碇步龙青春挑战系列短视频”方案,主张以剧情化表达增强非遗内容趣味性,契合Z世代信息接收习惯;探讨非遗转化案例时,进一步建议“梳理非遗技艺体验打卡路线” ,借助社交平台话题传播机制扩大影响力。这些构思将青春创意与专业技能结合,为非遗传播提供适配现代媒介环境的创新思路,体现传媒学子在非遗传播中的主体性思考。

实践总结:传媒力量赋能非遗传承的使命延伸

结业仪式作为实践的阶段性终点,标志传承责任的正式承接。周扬在签名墙留痕与获取由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青团泰顺县委、泰顺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象征个体实践向持续使命的转化。四天实践里,镜头记录构建非遗传播内容基础,剪辑创作完成传播形态初步适配,新媒体策略构思提供传播路径创新方向,三者共同构成传媒力量服务非遗传承的实践链条。

未来,基于此次实践经验,周扬将进一步优化非遗影像作品传播属性,通过镜头语言深化与新媒体运营策略落地,推动泰顺非遗故事进入更广泛传播场域。这一过程既是传媒学子专业价值在文化传承领域的具体体现,也为非遗与年轻群体有效连接提供可借鉴实践模式,最终实现让泰顺非遗在青春视角传播中被更多人认知、认同与铭记的目标。(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