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古村鱼灯跃新篇——安徽农业大学学子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2025-07-17 09:06:16   来源:中华网

夏日的瞻淇古村,青石板路映着白墙黛瓦,马头墙下的祠堂里,一盏盏鱼灯的影子仿佛仍在舞动。安徽农业大学徽韵灯澜实践团队走进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村,循着鱼灯的光影,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的探寻与传承之旅。

瞻淇鱼灯,作为徽州鱼灯的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底蕴。实践团队通过走访瞻淇村非遗传承人郑冬蛟、汪文云等人,深入了解这一非遗的前世今生。据郑冬蛟介绍,瞻淇鱼灯始于宋代,由汪氏先人受京城上元花灯启发而兴,历经数百年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四戏”表演与节庆仪式。其制作工艺尤为考究:取两到三年的毛竹制成竹篾,经高温煮制防蛀防霉,再敷以改良后的“鱼皮”,内置九支蜡烛寓意天长地久,鱼身绘制的莲花、如意祥云等吉祥图案,既藏着先辈对子孙的告诫与期盼,也凝结着徽州人的精神密码。

在汪文华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队穿行于老虎巷、兰芬堂等古建筑间,从青石板的绳痕、砖雕的百鸟穿花中,读懂了鱼灯文化与古村肌理的深度交融。汪文云则向团队成员详述了鱼灯巡游的传统,正月初二的“请鱼神”,十五为喜事家庭送祝福,十六至十八换为青鱼灯祈愿清吉,那些“鲤鱼摆尾”“鱼跃龙门”的动作,不仅是对水中姿态的模仿,更藏着“公正廉洁”“鱼跃龙门”的精神寄托。

为亲身体悟非遗技艺,团队成员跟随汪明盛师傅走进工作坊,体验鱼灯骨架扎制。竹条定位、竹节绑扎,每一个节点的缠绕都需力道精准,学员们在指尖的勒痕与竹篾的坚韧中,真切感受到匠心。当圆润的鱼骨架在手中成型,大家对“天长地久”的寓意有了更鲜活的理解,这不仅是蜡烛的数量,更是代代手艺人对技艺的坚守。

深耕文化后,团队将目光投向非遗的现代表达。在瞻淇村运营公司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该实践团队萃取鱼灯文化精髓,设计出两款IP形象,其一头束徽式蓝巾,持竹编灯笼,红鳞尾呼应喜庆祥和;其二挽双髻,衣绘徽派山水,蓝鳞尾缀鱼灯串饰,暗合春回大地的青鱼意象。这组文创形象将传统符号转化为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形象,为鱼灯文化注入新活力。

从倾听鱼灯故事到亲手扎制骨架,徽韵灯澜实践团队以青年视角激活非遗生命力。正如郑冬蛟所言,非遗传承需要更多人参与,而这群大学生用实践证明,当传统技艺遇上青春创意,古老的鱼灯便能在时代长河中继续“如鱼得水”,让千年文脉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光。 (张颜琦,汪雅芬)